今天和小表弟去外婆家,他做他的作业,我看我的书,一个学期没见,这家伙已经窜到1米65了。
小表弟今天初三,下学期要中考了,可惜成绩一直在普高线的边缘徘徊。其实小舅和舅妈学历都挺高,小舅是金山中学走出来的大学生,要知道,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含金量是很足的,舅妈也是中专生,按理说,这样的父母遗传的基因肯定不差,小舅和舅妈都是有上进心的人,舅妈工作后还不断提高自己,考各种证书,目的就是为了给孩子树立个终身学习的榜样。夫妻俩都是接受过教育出来的,那孩子肯定不差,可偏偏,在学习方面,表弟实在提不上什么兴趣,成绩自然也不理想。大人们自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虽然不要求考清华北大,但最起码得上普高读个大学文凭吧,于是,送他补数学补英语,可惜成绩也没什么太大的提高。我一直纳闷其中的原因,直到最近通过看书,才有点解惑。
第一,生活中的小聪明和学习上的智力是两码事。小表弟笨吗?绝对不是。这家伙从小生下来就有两颗黑不溜秋的眼珠,长长的眼睫毛,这长相一看就是个机灵鬼,记得小时候教他数人民币,这家伙脑袋转得可快了。可小表弟以后出来社会会混得差吗?不会。小男子汉本质纯良,有责任感,头脑也灵活,以后出来社会肯定混得开。只是,他实在不是块学习的料。我观察到,一些简单的题目他也没法做出来,学习上的接受能力实在有限,估计这家伙在课堂上就像听天书一样。对于此,作为大人,只能接受他本来的样子。不同农田种出来的庄稼是不一样的。
第二,同伴的不良影响。小表弟五年级的时候,恰好父母工作家庭太忙,顾不上。青春期的男孩本身自制力不高,少了大人的管教,就像脱缰的野马,开始放飞自我了。那个时候,他结交了班里一些不爱学习的同学,迷恋上了网络游戏,还瞒着家里想方设法地偷偷往游戏充值。那个时候开始,他的心思自然也就没在学习上了,五六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分水岭,这段落下了,后面弥补可就难了。从此,他的成绩一落千丈。上了初中,结交的同学又是成绩一般,又爱互相攀比,心思没在学习上,再加上之前落下的功课,成绩自然没法提高。我们原以为对孩子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教育,但《教育的迷思》里有一个观点,小学期间是孩子开始社会化, 人格发生永久改变的关键期, 他们在同侪团体中的地位, 是否被嘲笑, 团体的文化对他们有深远的影响。小表弟因为在成长的关键阶段结交了损友,又没有得到家庭和老师的及时引导,所以走了弯路,
最近看书,看得可是“热血澎湃”,假期的阅读,太有必要,给我们一个“冷静期”,帮助我们重塑认知,学会反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