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春节仍在求职的大学生:海投撞上缩招,心态崩溃只在一瞬》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
除夕前的最后一周,李鑫实习的公司提前放了假,他在微信上同自己的领导提前互祝新年快乐后,买了晚上7点回南宁的机票。
在万米高空上,李鑫的思绪有些凌乱:春节期间,当家中许久未见的亲朋好友齐聚一堂时,若聊及像他这样一个研三学生的近况,肯定避不开“毕业后的打算”这一话题。
而即将毕业的李鑫,还仍未与任何一家企业签订三方就业协议,且其实习的单位也屡屡传出缩减HC(人员编制)的“小道”消息,因此,李鑫的领导也不能给他一个转正留任的保证。
想到去年(2022年)至今的求职时光,李鑫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感受:“读了19年书,最后像菜市场没人要的烂菜叶。”
相比起李鑫的焦虑与气馁,在距离南宁几百公里外的陕西西安,姜秀宇也已暂时放弃了找工作的努力,同为研三的他,正在积极备考雅思,并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前往澳大利亚留学。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的有新职业产生,但时隔几年也会出现大规模裁员潮。
我们父母那一辈,国企工厂职工、驾驶员、售货员、邮递员这些工作,都是那个年代的宠儿。
后来改革开放了,个体户多了,出租车多了。
接着下海,金融行业兴起,银行、股票、保险、证券,一时间成为那时候的热门词,银行职员也成了90年代最体面的工作之一。
2000年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高大上的IT技术工作成了最有前景的工作。
到近十年,以往家长们看都不愿意看一眼的打游戏的“电竞选手“反而成了新职业。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概念应用,逐步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外卖小哥、线上主播成为这个时代最具代表的职业之一。
新生事物的不断兴起,一定是建立在一些特定重大改变之上的,要么是科技上的,要么是产业结构或人员结构上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七次大的裁员潮。
第一次是20世纪90年代的国企职工裁员潮。
第二次是2008年金融危机的裁员潮。
第三次是2012年电子和金融行业的裁员潮。
第四次是2016年020的裁员潮。
离我们最近的有三次,分别是2019年互联网行业的裁员潮,2020年疫情裁员潮以及2021年教培和房地产的裁员潮。
每个时代,都有那个时代大家认为最难过的坎,最不可思议的事,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因人而异。
这几年,就业难是公认的存在,裁员也好,降薪也罢,比如互联网寒冬,就一直上演从未停歇。
赶上疫情,受宏观经济形势影响,内部毕业人数增长,外部岗位压缩,确实是难上加难,就业矛盾凸显。
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一些学校盲目跟风设置专业导致供大于求;比如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定位不合理,自身素质与社会实际需求不适应等。
但是,归因并不是解决之道。
「好事早做准备,坏事早做预防」
危机背后寻找生机。
想要摆脱就业困境,毕业生这个时候,可以早些准备。
首先,自我提升。包括所有大学生,千万不要觉得到了大学就可以不用学习了,及格万岁。
大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好好学习,而且还要注意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比如备考证书,争取入党机会,锻炼社交能力,了解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趋势等等,不要再把自己当做小孩,出了校园,就没有人“喂饭”了。
其次,调整好求职心态,做好心理建设。不能妄自菲薄,但更不能高不成低不就。对于2023届毕业生而言,可以先就业再择业,先解决温饱,再做长远规划,考虑更好地选择。
第三,一定要结合自身情况合理的去选择工作。而不是一味盲目的去追求高薪,每一个工作的单位都有自身特点,一定要与个人契合才是最合适的。
第四:不要盲目创业。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市场也不够友好,即便是自己看好的项目或者行业,也要多做功课,三思而行,不要头脑一热盲目跟风。
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理想工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