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思考者
逸致读书会第二期

逸致读书会第二期

作者: 学者茶馆 | 来源:发表于2018-06-08 22:03 被阅读86次

    读书人:王东芳 张立平 管蕾 张乐 肖聪 张越 田密 冯晓霞 张曼 徐铷 杨珍 刘泓雨 支林

    逸致读书会第二期

    Part 1: 2018年5月9日

    读书内容:《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的第一章至第三章。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是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1996年雅克·德洛尔任主席期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一份报告,因此也称德洛尔报告。当时,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改革普遍呈现出工具化和市场化的趋势,这份报告拓展了富尔报告,提出教育是人类社会必要的乌托邦,必须秉持人文精神,确立了学习的四大支柱,丰富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序言 教育:必要的乌托邦

    导读:肖聪老师

    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需要乌托邦,不能完全是一种现实的途径。教育在人来社会中起着重要作用,教育是促进更深刻更和谐的人的发展,兼于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减少贫困、愚昧、不平等的排斤,教育是减少压迫和战争的一种主要手段。

    思考:教育能减轻战争吗?

    教育政策遭到严厉的批判。

    青少年和儿童的教育。世界范围内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内的国家有多少?

    立平老师:不多,主要集中在北欧比较富裕的国家,如挪威、瑞典。

    肖老师:为什么向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没有把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内?

    立平老师:一是义务教育有强制性,偏远地区少数族群无法达到要求,义务教育以立法的形式确立,必须要有统一的标准,很难达到;二是投入太大;三是师资缺乏。现在有很多替代性做法,如新疆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免费(国家付费),但叫做普惠性学前教育。少数民族地区拨款较多,甘肃、新疆等地区。

    肖老师:中国学前教育面临一些问题,如入学问题——“幼儿园入园秒杀”;原因可能有学前教育投入较高;还有安全问题,营养问题,早教问题儿童心理问题。

    20世纪是经济、科技狂热不均的状态;回顾整个世纪,战争较多,社会动荡导致了许多许多问题的产生,希望和忧虑参半。教育不能彻底解决存在的问题,只能缓解。教育对个人的作用。

    尊重男子和妇女的权利。为什么单独单独强调男子的权利。

    东芳老师:可能“man”在翻译过程中的问题,就是人类。

    立平老师:“人的性别”在英语中有很多种表示法,如“host、hostess”……加上后缀来加以区分,词根上反映性别。如历史“history”改成“herstory”。

    展望未来,我们看到科技带来的社会变化,也有社会问题,如环境问题,相对应的环境的教育发展如何?

    冷战结束后,世界变得更加平和。如最近,朝鲜和韩国的外交问题。朝鲜和韩国有没有可能实现统一?

    立平老师:不太可能,只有一个阵营大的基础倒了才有可能,如东德和西德,朝鲜和韩国的统一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肖老师:柏林墙倒塌是内力还在外来力量导致的?

    立平老师:当国家的统治力量较弱时,外来力量比较容易影响。

    肖老师:金正恩要实行改革开放,适应世界形势。

    立平老师:其中涉及政权延续问题。

    我们每个人都会参与到世界的之中来。教育的作用,消除紧张的关系,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普遍和个别的关系,传统和现代的关系,现在对社会的界定是什么?农业社会还是工业社会?

    立平老师:香港大学教育社会学教授曾荣光有关于society的总结,后工业社会与知识社会、数码社会和信息社会、风险社会、球社会与后传统社会……

    长期和短期的关系,教育政策属于这种情况,有长期的政策和短期应急政策;必要的竞争和机会均等之间的紧张关系,现实来看,择校问题,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教育产业问题,我们是否能提供多元化的教育选择。是否能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知识的巨大发展和人的领会吸收能力之间的关系。大学的教育更多是一种思维而不是知识,如高阶思维的训练,来应对社会的变化;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

    设想和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重视终身教育,重新考虑并沟通教育的各个阶段。

    立平老师:德洛尔报告提出的背景(面临三大挑战),前景,面临的七大关系,四大支柱的解决办法,展望未来主要的途径。

    第1章 从基层社会到世界性社会

    导读:肖老师

    背景:人口的变化。有关数据,2016年世界人口为72亿,1987年7月11日世界人口达到5亿,此后7月11日成为世界人口日。2011年世界人口增长为1.1%,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欧洲,日本(senior)。在校青少年人数(适龄入学人口)与教育息息相关。

    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发生变化;经济(进出口、外汇)、商业、科技……走向全球化。

    管老师:教育经济学主要从成本、收益来研究教育,如成本函数、收益函数;消费角度,教育产权,如何经营学校,怎样提高效率。

    肖老师:教育经济学和教育之间是否存在冲突?

    管老师:存在,如林小英老师反对用定量的方法研究教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以前教育重新调整布局就是主要考虑效率问题,统合资源。

    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M].闵维方,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这本书中提到人才外流经济学,出国留学对经济有所影响。

    立平老师:学校合并考虑的是直线距离,并没有考虑现实问题。另外一方面,乡村学校的质量问题如何提高,低智力儿童如何培养?

    越越老师:从国家政策上讲有两个层面。一是撤点并校后建立寄宿制学校,完善学校的食宿问题。但偏远地区小学生寄宿存在很大的问题,第二个解决办法就是建立小规模学校。考虑孩子有一个安全的成长环境,解决孩子的营养问题。小规模学校的另一个考虑就是学校在村中的社会功能,小规模学校在夜间为家长提供培训,打通学校和社区之间的沟通。第三点是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解决乡村小学的质量的问题。

    管老师:小规模学校的基本目标是什么?

    越越老师:解决最边远地区儿童的教育问题。学校班额较小,硬件条件较好。

    立平老师:供给侧现在也在改革,很多学校为偏远农村培养全科教师。

    越越老师:甘肃招定向教师,“音体美”招聘较难。可能原因:在大城市,“音体美”教师工资较高,另一方面,他们教育投入较大。

    另一方面,孩子无法理解教师的教学。

    肖老师:民族地区的理科教育较差,有专门的研究。音体美教师的问题值得关注。

    肖老师:回到原文,人类活动的范围的世界化走向。世界经济地图的发展,如澳大利亚90年代划入亚洲,其地区认同、文化认同的问题;经济全球化是双刃剑;科学和技术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形成科学和技术网;犯罪问题。

    信息传播全球化。

    全球相互依赖有多种表现形式。相关:电影《蝴蝶效应》。联想,最近新闻:高铁对北京高校仪器的影响。教育需要关注新闻热点,关注社会的变化。在经济学领域,存在政策网络的问题,各个参与主体来分析问题。

    国家移民问题。各国移民政策不一致,如我国一般不接受难民,欧洲国家对于移民先严后松。移民后存在跨文化教育、语言教育的问题。

    越越老师:欧洲移民状况现在如何?是否存在很大的社会问题。

    肖老师:确实存在。难民问题严重;但移民长期存在,分长期移民和短期移民(如访学)。中国还有国内移民,如三峡工程、扶贫移民。

    东芳老师:可能很多人不愿意搬去移民村。从思想根源上没有意愿。

    国际移民分两种,高层次——有一定技术和学历的移民,低层次——如难民,存在很多的问题。难民知识和技能有限,国家不会提供更多的资助,从事的都是底端的工作。

    管管:现在对待难民有制度化的政策吗?

    肖老师:每个国家不一样。中国不接受难民,新成立国际移民局。

    越越老师:在边远地区存在非法移民问题。

    立平老师:如广州的黑人。

    东芳老师:非法移民后面存在很大的问题。

    肖老师:这些超出教育的问题。

    对于移民问题,第二代第三代不存在问题,但对于第三代存在语言的问题。书上P10:不能单纯地认为语言的多样性是影响不同不同人群之间进行交流的障碍,而应将其视为一种丰富知识的源泉,从而强调加强语言的教学。

    语言当中有认同。最早的认同是血缘,其次是语言,最后是文化。

    东芳老师:想到一个移民的故事。加拿大房东移民到加拿大近10年,在批评小儿子的时候,其儿子反驳:“我是加拿大政府的孩子,你凭什么管我?”其背后是发达国家对学校投入很大。

    另外考虑是不是因为移民的孩子才会这样讲,本国的孩子会不会也这样?

    肖老师:访谈时有一个现象,我国思想政治认同不高,外国有宪法的宣读活动,教育当中法律的普及不足。

    越越老师:如果少数民族孩子也说:“我们是政府的孩子。”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

    东芳老师:这种教育有时候比仅仅是经济投入的问题,怎么样通过一种精神的方式来进行教育是非常奇妙的。

    立平老师:少数民族地区有母语教学,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是一个博弈的过程,通过长期学习汉语和不学习汉语孩子的结果的对比来实现。

    肖老师:博士论文也是做认同,从政策角度来进行国际之间的比较分析。(双语教学的国际政策)

    越越老师:少数民族和移民有着不同的政治诉求,少数民族有着更强烈的族群认同,移民是主动加入的([加]威尔•金里卡:多民族国家中的认同政治)。

    肖老师:推荐:王希恩.民族过程与中国民族变迁研究[M].民族出版社,2011.

    越越老师:新疆班学生有更强的民族感。

    肖老师:少数民族精英是否可行?

    立平老师:以前很多少数民族教育都是精英教育,但缺少民众基础,老百姓对国家发展有普遍的意识,认识到极端民族主义有很大的危害。另一方面,在夜间学校对少数民族民众有文化教育。

    一个危险重重的世界。民族和民族之间和宗教团体之间的各种潜在的紧张关系。局部与全球,存在不平等现象。总之,教育来缓解社会存在的紧张关系。

    第2章 从社会团结到民主参与

    导读:徐铷。

    人类社会是由共同生活的愿望而构成的。教育的使命在于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并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社会系统内的混乱带来教育的混乱,教育面临重重压力。

    经受着社会联系危机考验的教育。各国之间、各地区之间以及群体内部存在不平等不平衡,移民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民族离心力破坏集体关系。教育加强民主理想与实践,加强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

    教育与反排斥斗争。尊重多样性,杜绝保准化教学。类似孔子的因材施教。教育加强多元社会之间的联系,教育与基层社区联系。

    学业失败不可避免。教育竞争按成绩进行严格筛选。

    教育与社会动力:若干行动原则。家长参与教育;教育具有独特性;专家承担责任。尊重多样性,创造民主的教育环境,宽容教育和历史文化教育促进多样教育。

    民主参与。教育面向未来,为每个人面向社会做好准备。开拓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强调教育资源与环境的开拓。

    信息社会语教育社会。电子时代的学习,人和人的交流的扩大,但是否会失去现实感?青年融入社会的过程受到影响。

    立平老师:这章有两个有意思的问题。一是反排斥教育,英国有全纳教育以应对。第二个是学业失败问题,反对标准化教学,采用差异化教学或者个性化教学。

    东芳老师:差异化存在公平的问题,这本书可能更适合用个性化的学习。

    管老师:P20有利于进行智力开发的教学有可能适得其反,变成严格按照学业成绩进行智力筛选,如果筛选标准单一,学业失败不可避免。

    越越老师:教育功能存在筛选的功能,教育形成社会分层。闫晓庆老师的论文关于:高中辍学学生,新工人群体(教育的失败者)如何看待教育?怎么看待子女的教育的教育投入。

    管老师:高中时一个高风险高产出的阶段。升入大学,收益可观。未上,高中所学技能没有作用,风险较大。

    越越老师:所以现在初三学生辍学率很高。

    管老师:现在学生上中职意愿不强。

    东芳老师:现在国家政策是贫困地区兜底。

    立平老师:中职是否成为一个不好的社会标签。

    管老师:德国上中职并不是上不了的别的学校。

    越越老师:德国教育分流做的比较好。

    东芳老师:现在教育不能说是好的教育,更应该是合适的教育。

    越越老师:中国的教育是高竞争高筛选的,这个问题还是没法解决。

    立平老师:这就要看教育的功能,到底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还是筛选选拔机制?前几年公民教育比较热,为什么在我国进行不下去。可能从词源上根源上讲,公民教育源于社会契约论,而我国是家庭伦理基础,两者不相符合。

    肖老师:德国分流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分流后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沟通并不是十分畅通。

    小霞:中职不是可以进入综合性中学吗?

    越越老师:分轨与基层相关吗?

    肖老师:有一定关系,更多是教育分轨。古代封建社会很少有家族基因的遗传。

    越越老师:我们和美国一样,都是战略性分轨。分轨的依据是什么?

    肖老师:西方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相比我们国家有更强的上中职的意愿。另外,西方的职业平等性做的更好。

    管老师:中职毕业就业面比较窄,西方怎么解决?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不会让孩子选择职业教育。

    肖老师:沿海地区职业教育做的好。更多的外地学生读,有产业依托,就业率较高。

    小霞:南方工厂工资较高,有晋升制度。

    立平老师:是否上中职跟地区有关。有的学生不上中职同样进入工厂工作。

    东芳老师:有没有数据表明:上职业教育与不上职业教育的存不存在差距?在哪?反思:我国职业教育存在问题吗?存在的话,根本问题是什么?

    肖老师:中职的教师不匹配。台湾高雄师范学院老师升职后,教学老师全部更换,我国职业院校师资更不上。职业教育质量不高,教师是一个大问题。

    东芳老师:天津中德职业大学存在的问题:一方面走特色道路,另一方面靠世界趋势,走研究型,学校从专科到研究生教育全部都有。进一步思考: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分类问题,如何让不同类型的该校都能安分守己,各司其职。

    肖老师:根源在评价、资源。

    东芳老师:更理想的状况是职业教育里也有清华北大,职业教育具有较好的向上流动性。

    肖老师:另一个方面原因:企业很少参与人才培养。现在有学分置换的试点。

    东芳老师:中德有“订单”式培养。

    肖老师:另外,现在大学之间的资源共享不畅通。如何利用好有限的资源?现在有一些公司和大学之间的共建。

    越越老师:在云南,收入与学历不挂钩,重体力劳动收入比较高。

    管老师:存在两个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体制内,收入与学历,经历成正比,次要劳动力市场,学历,阶层与收入不太相关。

    立平老师:这一章中另外一个有趣的话题是,道德两难,价值观标准问题。我觉得如果使用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还是挺有分析力的。

    第3章  从经济增长到人的发展

    总的来说,从社会层面和教育层面两个方面来分析。

    世界经济增长的极不不平均。

    经济增长的不平衡。

    为了经济目的对教育提出要求。教育不仅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而且满足经济的创新需求。

    认识资源的不平等分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知识的差距、人才的差距,人才流向富国。策略:对教育和研究进行投资。但是经济问题与教育问题相互影响。

    妇女教育,促进教育发展的必要的手段。消除男女教育的不平等,妇女教育提升整个人类的质量。

    以上:经济发展不够带来的社会问题,教育问题。

    后面:经济发展发展过程存在的教育问题。

    计算进步的代价。

    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发展应超越经济的发展,应考虑伦理、文化和生态内涵。人的发展要有持久性。

    旨在促进人的发展的教育。教育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教育由己及人,人发展后再促进社会发展。进步教育;科学教育;环境教育。教育多样化,包括内容、结构、学习地点等;鼓励创造。回归教育的本体功能——促进人的发展。

    立平老师:经济发展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教育并不能直接提供经济所需要的人。教育、经济和人存在三角关系,教育和经济的沟通过人来实现。教育的发展超前于社会的发展。

    肖老师:需求的变化后面核心在人的变化。

    逸致读书会第二期

    Part2:2018年5月24日

    第4章 教育的四个支柱

    教育的四个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有许多链接、交叉和交流点。

    (一)学会认知

    学会认知的目的有助于交往、使得学科间发生交叉和交流的可能性。运用注意力、记忆力和思辨力进行求知。学习知识的过程永无止境,并可通过各种经历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记忆力和思辨力是有意识地训练的过程。

    (二)学会做事

    学习应有相应的发展变化,不在被看作是单纯的传授多少有些重复不变的实践方法。

    (三)学会共同生活

    学会共同生活要学会发现他人、认识他人。教学形式本身不应与这种对他人的承认相违背。当人们为一些能使自己摆脱日常习惯、值得一做的项目共同努力时,人与人之间的分歧甚至是冲突就会逐渐减弱。

    (四)学会生存

    青年时代所接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便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第5章 终身教育

    (一)民主要求

    终身教育是在以一系列强化这种教育需要的变革为标志的复杂教育环境中日趋形成的一种现实。成功的基础教育能够激起继续学习的欲望。这种欲望促使人们在正规教育系统中继续学习,但希望继续学习的人还应能走得更远一些。此外,机会均等原则对所有致力于逐步确立终身教育各个方面的人来说是一项主要标准。这一原则符合民主要求,也能够正式地体现在灵活的教育方法中是正确的。

    (二)多层面的教育

    各工业社会的职业界有了调整和再培训的迫切需要;其他国家和其他活动领域也逐渐有了这种需要;正规和非正规系统的针对性已引起争议,但它们的适应能力使人产生怀疑。这些状况都对多层面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

    (三)新的时代,新的领域

    终身教育的形式多样化,诸如开放性教育、远距离培训、成人继续教育等。

    (四)教育处于社会的核心位置

    家庭是一切教育的第一场所,并负责情感和认识之间的联系以及价值观和准则的传授。职业界也是一个良好的教育,学习一系列技能,在从事某种职业过程中取得经验。自由时间也是每个人可用于消遣和个人发展的时间。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均有加强其教育使命的趋势。传媒是非正规教育和成人教育的有效传输工具。

    (五)寻求教育的协同作用

    应加强种种教育环境之间的互补关系,促进它们之间的复杂过渡,以恢复在许多传统社会中曾以其他形式存在真正协调一致的教育。必须探索知识与技能之间或者生存知识与共同生活知识之间可能存在的协调作用,并由此寻求有关种种教育形式和环境的互补性。在正规系统之外广泛提供教育,这符合社会表达的多样性要求。

    第6章 从基础教育到大学

    从场所维度讲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一个人的学习要靠正规或者说系统进行学习。但学校教育面临两个困境:一部分学生不能接受平等教育;不能让学生个性充分发扬。

    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基础、中等和高等教育。不同阶段的重要性不同。基础教育是走向生活的通行证;中等教育实现分流;高等教育是知识生产和传递的最高层次。

    (一)基础教育

    基础教育让我们开始走向生活,可确定为启蒙教育。其重要性在于扫盲。童工问题较严重。基础教育能够为人走向生活提供资格证。教育既是普遍的,又是特定的,提供全人类共有的统一因素。基础教育要符合国家教育时间和教育政策。

    接受基础教育的必要性在于人人有享受教育的权利和享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基础教育的目标是消除学生上学遇到的各种困难、提高教育质量、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

    基础教育中的幼儿教育,强调幼儿教育衔接问题,减少不适状况。克服贫困和处境不利的社会环境、为移民家庭孩子和文化或语言属于少数群体孩子融入学校提供便利。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需特别关注,提供专门帮助和指导。

    成人基础教育和社区教育需给予较大重视。建立社区中心或聘任家长做教师助理参与其中。社区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参与应同国家承担的责任和开展有力的行动同时并进。

    王东芳老师:非洲教育在倒退;我国毛入学率超过40%。

    张越老师:少数民族地区文盲率较高

    张立平老师:教育问责制问题,谁对谁负责的问题,责任主体不明

    张立平老师:preschool和kindergarten

    的区别。中国幼儿园创办问题。

    王东芳老师:我国是否有社区概念?

    张立平老师:滕尼斯把社区分为地域性的和有精神性的,前者靠契约关系维系。涂尔干则从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的角度分析。机械团闭结指由于社会构成要素之间按彼此相似或相同的性质形成的团结,个体保持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存在样式类似于无机物的类聚一样,其存在分子是相同的,联系是机械的。它的特点是否认个性,以集体淹没个性,往往体现为一种压制的权力,其典型的代表类型是出于原始、隔绝生存状态下的社会群体样式。有机团结指由于社会的分化,每个人都按照社会的分工执行某种特定的或专门化的职能,这种分工或分化使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必须依赖其他人,每个人的个性不仅可以存在而且也成为与其他人相互依赖的基础与条件,由此形成社会有机统一体。([1]邓伟志主编.社会学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09:第58页)

    到涂尔干那里,尤其是工业社会和经济社会“法团”出现。法团(Corporation) 为现代团结提供了基础和中介。所谓道德个人主义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实现。法团的特点是公共性。

    用这两个尺度看中国的社区,会有不同的发现。费孝通先生说中国社会的基础是乡土性的,乡土未必是指地域,更多指社会型态。

    (二)中等教育

    中等教育被视为提高社会和经济地位的途径;为进入职业界做好准备。

    中等教育多样化体现在为职业做准备、教学期限多样化、多民族社会里多语言学习。中等教育还起到对职业进行指导的作用。职业指导的前提是建立在将教育标准与青少年未来个性预测巧妙结合基础上的评价工作。

    (三)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服务于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和国际合作四大职能。高等教育也是学习的场所和知识的源泉。高等教育也要顺应劳动市场的变化并利用国际化来填补“知识空白”以及丰富各国人民之间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对话。

    不管是基础教育、还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与学业失败现象作斗争。教育系统的首要目标应是减少来自社会边缘和处境不利阶层的儿童在社会上易受伤害的程度。正规教育结束时获得的文凭现在仍然经常是谋求技术性工作的唯一王牌。

    张立平老师:教育的目的:知识化、社会化、主体化。

    Part 3:2018年5月29日

    读书内容:《教育——财富蕴藏其中》(Learning:the treasure within)的第7章至第9章。

    第7章 教师在探索新的前景

    导读:张曼同学

    引言

    1.时代背景。21世纪,知识不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且被视为目的本身。每个人将会遇到不同的学习挑战。

    2.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培养消极或者积极地心态上起着积极作用,教师应该激发好奇心;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应该在促进相互理解和宽容。

    3.提高教师质量。

    一、学校在向世界开放

    1.新任务。新的信息时代,信息急剧膨胀,教师面临新的任务——学校成为更吸引学生的场所,提供理解信息社会的钥匙。

    2.新问题。饥饿、暴力、毒品和学生一起带入学校中来。教师应该从宽容的角度解释社会的问题;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在儿童固有的思想及态度与教学计划的内容之间取得正确的平衡。

    3.新关系。教师从“独奏者”过渡到“伴奏者”,不只是传授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而非塑造他们。

    二、期望与责任

    教师既有技能,又有职业精神和献身精神。教师参加教师工会这样的教师组织。

    三、教师是一种艺术、一门科学

    1.教师的教学工作的展开。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使学生在答案和更广泛的问题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

    2.师生关系。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

    3.教师的力量。保持好奇心和思想开放。

    四、教师的质量

    1.面临的困境。教师供不应求,教师工作条件恶化。

    2.解决措施。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

    招聘:注重多样性。启蒙教育:加强大学和未来中小学师资培训机构之间的联系。在职培训。师范院校的师资。督导。管理。校外人员的参与。工作条件。教学手段。

    五、教师应该教的知识和如何教这些知识

    1.教师本身的更新。

    2.教师教学法。

    3.教学观。

    4.教师培训。在职教师的工作会议和实习;为研究而进行的培训。

    5.招聘和培训科学与技术教师。

    六、教师的工作空间

    1.学校与社区。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2.教师的行政管理。校长、家长、专业教师的影响。

    3.教师参与教育问题的决策。

    4.促进有效教学的有利条件。建立评价和检查制度、聘请外部专家、家长、协会参与。

    5.教师知识和技能的更新——通过学习假、休假、年假来实现。

    讨论问题:

    立平老师:1.教师休假问题,教师工作强度大,需要休假。

    2.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家可以实现在家上学,是不是不需要去学校上学?

    徐铷:不会,网络不能取代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感的联系、社会化的过程。

    立平老师:2012-2015之间,中国教育已经有了一个现象和教育型态:在家上学。

    越越老师:关于此,21世纪研究院两个报告,2013、2017年报告,2017年比2013年增长30%,总人数6000多。

    立平老师:学校教育大班制教学,没法进行因材施教。

    张曼:视情况而定,北上广可以减少去学校上学路上拥堵时间。

    立平老师:好不好不能光看眼前。要回到历史看大班制教学产生的原因。近代化的过程中,培养“人材”,灌输式教学。客观上解决一定经济发展问题,如知识工人培养和师资不足。

    目前的现状是在家上学的学籍不被承认,违反义务教育法。近期内,学校不会消失。21世纪最不容易失业的职业有教师,教师从单纯的教知识向培养兴趣转变。

    肖老师:补充两点:1.在西欧,在家上学时合法的,必须经过测试且合格。

    2.关于职业教育:工科教育理科化,教师缺乏工程实践。(德国双元制在学校和企业是互通的,教师是做工程出身的。)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创新创业能力缺乏,我们提意识,西方培养教师。

    田密:国家不久前出台工程类专业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的培养方案,强调双师型教师培养。

    肖老师:双师型教师在08年时很火,现在大多提双师素养,素养可以培训等方式实现。

    立平老师:这跟专业也有关系,如农学、植物学、汽车工程……企业与教师之间有很好的联系。

    肖老师:西方很多国家有细化的职业分析,值得学习。

    逸致读书会第二期

    第8章 教育的选择:政治当局的作用

    导读:支林老师

    教育系统需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化和伦理方面的需要,应对技术的挑战,教育不能满足所有的需要,必须做出选择,在公平和质量方面的选择更加困难。

    一、教育选择就是社会选择

    1.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教育选择实际上是政治的需求,考虑到财政困难,政府来进行权衡。

    2.选择要求有公正、客观的教育评估。

    二、革新和非集中化中提供的机会

    使教育机构面对社会的需要,鼓励革新和全面参与。学校拥有真正的自主权。

    三、对教育系统进行全面调整的必要性。政府在教育协调过程中应起到的作用,引导而非垄断,促进教育伙伴关系的形成。

    四、经济和财政方面的选择

    1.现状:发达国家入学要求大幅度增加;发展中国家入学率低,而且现有资源有限,教育系统的接纳能力不足。

    2.方针:教育经费不低于国民生产总值的6%,军事投入转为教育投入,筹措私人资金,在公共投资中优先考虑基础教育。提倡终身教育,给青年发放一种记有一定教育年限的教育时间信用证。

    五、利用信息社会提供的手段

    提高使用技术的能力,应对各方面的挑战。

    立平老师:新技术不应该损害传统教育中的优质文化。新技术不是摧毁书面的东西,而是恢复内容。如新的阅读形式,“朗读者”,微信读书分享,方便快捷,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听书。教育伴随着网络,无处不在。不读书并非就是没文化,书的印刷时间周期过长,网络具有即时性。

    共享时代,私人生活公共化了,不存在绝对的影响。

    张乐老师:读书的过程的是深度思考的过程,《娱乐至死》中提出,看不同的媒介,思考的深度不一样。纸质书阅读的过程中,认知的深度较高。

    推荐书目: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消逝的童年》

    越越老师:推荐[德]施皮茨尔.数字痴呆化[M].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关于脑皮层的研究,伦敦的出租车司机需要记忆大量街道,而使海马体大于常人。

    过渡依赖手机会影响我们大脑的思考,上课应该有思考与记录。

    网络媒介到底给儿童给学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以前在甘肃,学生没有见过缸,无法讲解《司马光砸缸》,现在十分容易;还有如上次讨论的“双师”教学。

    第二个问题,关于教育财政的问题。目前我国教育财政由县财政支付,贫困地区县财政不够支付教育支出,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实现,在甘肃中央财政依赖程度达到95%以上。另外,特岗教师前三年的工资也由中央财政支出。另外,关于私人经费的问题,是政府向机构购买一些位置提供给流动儿童。

    立平老师:转移支付反而可能形成新不平等,甘肃财政上去了,中部地区反而落后了。前段时间,安徽六安发生教师讨薪事件。

    肖老师:这是教育界的耻辱。

    立平老师:老师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并没有什么错误,地方处理方式过于暴力。

    肖老师:政府背后的财政赤字非常大。

    第9章 国际合作:地球村的教育问题

    导读:刘泓雨同学

    一、面临的困境

    妇女与青少年的教育。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援助问题。

    三、开展有利于教育的债务转换工作

    四、设立教科文组织设立新信息技术观察所

    五、从提供援助到建立伙伴关系

    培养长期研究和改革的能力,收集和分析适合进行国际比较的教育系统的情况。

    六、科学工作者、研究与国际交流

    出现一些好的现象:超越国界的内源性研究的开展。

    七、教科文组织的新使命

    开展国际舞台上的交流与对话。

    结束语:国际委员会11位委员的文章。

    1.安阿姆·阿勒穆夫蒂 英才教育,培养学生的天资与兴趣;

    2.天城勋 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3.罗伯托·卡内罗 教育与重振社区精神:21世纪学校的社会作用一瞥 人们更新道德观念,达成教育公平;建立学习型社会;

    4.费伊·钟 今日非洲的教育 非洲的教育在倒退,仅有少于1%的人能接受高等教育;

    5.盖雷梅克 凝聚力、团结与排斥现象;在个人和社会之间通过凝聚力来寻求团结;提倡公民教育;

    6.科恩豪泽 创造机会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对资源的利用程度不一样。

    7.麦克尔·曼利 教育、独立自主与社会和解 反对教育排斥性。

    8.卡兰·辛格 世界社会的教育 从全世界教育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相互团结;

    9.鲁道夫 多文化世界的教育 背景:地球村,全球联系更加紧密,人口流动增加;多文化的教育应该满足多层次的需要

    10.徐明源 敞开思想,让所用人都生活得更美好

    11.周南照 教育与文化之互动在经济发展和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文化提供教育的内容,教育又是传播文化的媒介,以人为中心是教育和文化的最终目标。

    肖老师:刚刚说到教育财政的问题,中国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达到90%以上。西方高校的经费是多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中国高等教育集中财政优势建世界一流大学。

    立平老师:社会主义优势的发挥也要考虑人口基数问题,如柬埔寨实现发展较难。

    肖老师:另外,关于教育援助,我们需要辩证的看待,对中国进行教育援助最多的国家是日本。在90年代,援助的同时有许多附加条件,要求评价团队日方成员在80%以上,获取援助地区的所有资料,人文、地理……

    逸致读书会第二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逸致读书会第二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krz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