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李骥 |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李骥 |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作者: 晔问仁医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14:26 被阅读0次

    四 六 三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李骥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人 物 介 绍

    李骥,华山医院胰腺外科主任医师、医务处副处长,复旦大学医学院外科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擅长胰腺囊性肿瘤、内外分泌恶性肿瘤、急慢性胰腺炎等诊治策略,主攻胰腺疾病的外科微创手术及中西医结合治疗。

    采访笔记

    “在健康卫生方面,国家和广大人民有哪些重大需求呢,我国目前的疾病谱是什么,根据这些需求制药才能良性有序,而不是造了药再去设计某种需求。还有传染病,结核,艾滋,别天天想着去攻克世界难题,最基本的防护做了,发生率就会降低很多。”

    这位医者,华山医院胰腺外科副主任医师李骥,兼任医院医务处副处长。

    他刚从北京回来,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新药创制和传染病防治两科技重大专项办公室成员,参与了许多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及规划工作。“去了近两年,对国家医药卫生新格局、新趋势、新设计都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十九大确立了健康中国战略,卫生与健康,是美好生活愿望的核心之一。”

    他的这条从医路罕见于常人。在胰腺外科宗师级人物倪泉兴教授门下出道,是医院最早一批派到麻省总医院临床学习的外科大夫,作为关门弟子,追随全球著名外科大师Andrew L. Warshaw教授。回国后先后进入教育处和医务处,不仅最先参与2010年上海住院医生规培制度先行先试,为三年后全国铺开做好准备,并且还为华山成为全球首家通过JCI认证的教学医院做了大量工作。

    “在麻省总医院,见识是多方位的,对规培制度,对手术难易,对医生的精进,都有深刻的领会,直接促使我回国后推进一些事。”

    我承认,在我访问过的四百多位医者中,他的思考是值得反复咀嚼的:医疗一定是普世的,可复制的,在规范的基础上才有创新。没有住院医师规培制,美国医疗不可能领先世界几十年;一台大师级手术也许是不存在难度的,所有路径在术前都设定清晰,难度都在术前精密化解,术中只需要按部就班,觉得难的手术,有可能就是做错了,不能把挑战风险加到病人身上。

    “我见过的美国住院医师,就算拿着最低薪水,仍然早上六点前就到医院了,收工回家总是晚上十一二点。美国医生的精进模式是,终身学习,以此为大要。”

    从临床过渡到半临床半管理,他的眼界已经与众不同,“个性是跳脱的,我喜欢尝试,在不同领域的跨界。卓越的管理对临床是卓越的促进。”

    他依然是个好刀客,他记得倪泉兴教授当初面试他的考题是,你会不会烧菜,做一道番茄炒蛋要怎样的技巧?“老师是考验我的动手能力,甚至是对生活的态度。好在我从小爱好动手,写字绘画,煎炒烹炸,都拿得起来。”

    “不管是刀客,还是做管理,我崇尚一种境界,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找到方法,找到关键,理顺步骤,再庞大的难题,最后就是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我相信,他不会干以卵击石的事。“我们崇尚中庸,却做事极端,我们渴望事半功倍,却常常一事无成,如果我们不能领会自我文化的精髓,做事只能图表面,那我们的内心之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是的。”他说,他的眼神里有神采,“有好几次,我会梦见那个梁惠王面前的庖丁,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1

    师徒之间

    李骥能拜入倪泉兴教授门下,大概是因为一碗番茄炒蛋。

    那时,他刚刚大学毕业,“做一个外科大夫,这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我的身高、性格和动手能力都不错的。”上天给他了一个机会,那一年,华山医院普外科主任倪泉兴教授要招外科大夫,并且倪教授亲自面试。

    面试时,李骥准备了很多专业问题,没想到倪教授劈头就问,你会做手工吗?你会烧番茄炒蛋吗?会做家务吗?

    “我记得很清楚,老师还问,你是不是喜欢艺术啊?我说,是啊,我从小临帖、画画的。老师嗯了一声说,艺术是好东西,但是你的头发有点长。”说起那次面试,李骥的语气里依然是不可思议。当初他不明白倪教授为什么问他这些,现在他明白,或许那都是做外科医生的修为,是生活里点点滴滴的潜移默化。

    从这一天起,李骥就跟着倪泉兴教授,追随倪教授的日子里,他说两者关系就是中国文化中绵延上千年,最值得称道的“师徒”——师如父,徒如子。

    李骥对这段师徒缘分看得极重,“倪教授的教学方法很有趣,吃饭时,他会让几个徒弟用筷子夹盘中花生米,比谁夹得快。” 大学本科毕业后的第一年,李骥就选择考研,在临床方面,他跟着傅德良老师。在学术方面,他跟着倪泉兴老师,硕博连读。李骥说,“胰腺外科这个领域充满挑战,况且一旦我追求一件事,那一定是从一而终的。”

    李骥同倪教授的感情,就在时间的推移中一点一滴累积起来。“在医学理念上,包括医者的人品、医德,我跟老师学的很多。” 从2001年到2010年,李骥跟着倪教授看了整整九年门诊,直到老师退休离开,“我就把他当父亲一样,他也把我当儿子,家里有事情不开心,也会跟我讲。每年大年初一,我会带着全家给老师拜年。”

    而最令李骥推崇的,是老师的为人和对待病患的态度。“那是发自肺腑的悲悯,不带有任何偏见。他不单纯依赖于技术的精湛,更多的是把病人看成一个人。很多乡下病人来找他,也不仅是胰腺的疾病,老师过去在四川做过十年村医,眼界广博的,什么都会涉猎,都能给病人讲出个道道来。”李骥坦言,这一点领悟颇深,医生当然要有专业方向,但也必须要有全科医学的大框架,得把病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说白了,医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让病人解除痛苦,挽救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除了医道、人品上给学生谆谆教诲,倪教授还教李骥这班学生如何带队伍。“他在管理能力上很强,华山医院普外科就是从倪教授开始质的飞跃。他善用每个人的强项,给每个人准确定位,好比战国时期的孟尝君。”

    在华山医院普外科,师徒这两个字就是科室的一种文化。这两个字虽然不像现在的规范化培训那样普适,却有了更多的人情味。李骥认为,这更能让人静下心去专心做事。“师父这么教你,如果你还放弃的话,就真的无可救药了。”

    2014 德国 Prof. Uhl

    2

    美国经历

    李骥是最早一批华山医院派到美国波士顿麻省总医院临床进修的普外科大夫之一。

    那时,他跟着MGH普外科主任Andrew L. Warshaw,当代胰腺外科的先驱。对于Andrew来说,李骥算是最后一个关门弟子,之后不久他就退休了。Andrew教了李骥很多外科理念,让李骥有了颠覆性的思维。

    “西医医学源始在欧洲,尤其是德国,以专而精著名。美国医学脱胎于欧洲医学,但1840年以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医院下的William Stewart Halsted(威廉•斯图尔特•霍尔斯特德)主任,奠定了现代美国医学的基础,包括住院医生规培、一些病原学的法则、外科手术学的无菌原则等。尤其是住院医生规培制度对美国影响最大。”

    李骥认为,我们应该好好区分两个概念,一个是Medical service(医疗服务),一个是Medicine(医学)。Madical service是基础,给病人提供医疗服务,让医生规范化——在既有的医学文明中获得最大利益,这是医疗的本质,一定是规范化。它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却是可及的、普适的。“美国医患矛盾的解决,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当时美国的医疗资源过于不均衡,解决方法就是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先将普通的医生统一地大批培训出来;而剩下的是精英化的医生,使命是再把尖端医学往前推进。这样一下子拉高了美国的整体医学水平,20年以后赶超欧洲,40年后领先世界,一直到现在。”

    在美国,李骥跟着导师学习,看了大大小小的手术,也开了很多刀,但是导师建议他,把医学理论再好好学一学。李骥不明白,等到他回国后才发现,国内外的教材同步水平相差较大。“我在美国学会了看文献,其实这些文献在国内图书馆里都有,只不过平时大家没时间去看,看文献要有十足的耐心。遇到问题去查阅文献,而不是机械地记忆文献,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文献一定要看,不看就不知道现在医学到了什么程度——国外都已经变成常规了,你还以为是创新;人家都已经被抛弃掉了,你也以为是创新。”

    说到在美国,让李骥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科研水平和医生的精进。美国麻省总院,在2017 年 8 月 7 日,由《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US News)发布的美国最佳医院排名中排名第四,前几年中一直盘踞前三,甚至一度占据榜首。在这样的医院里,医生都是精英中的精英,竞争压力自然不言而喻。李骥说,医生的生活状态完全与国内不同。

    “学习永远放在第一位,比如住院医生,虽然拿的薪酬最低,但还是每天早上4点就从家里出门,6点钟到医院,晚上12点钟才回去,回去还要写文章,每天有不同的老师跟你交流,老师很认真,开刀的时候就一对一教。一个组结束了换一个组,整个五年的Residence training,就是不断地run和training,高强度轮转,24小时on call。他们认为,能做一台手术是一种荣耀,或者是幸运。”

    李骥坦言,坊间流传的“美国科研水平虽然先进,但手术水平却不及国内”的论调并非事实,“他们并不比我们差,手术做得很漂亮。虽然中国人口基数大,需要手术的病人多,但在某些手术上,我们不知道正确的路径,做得再多也只是错的在重复。”

    Andrew Warshaw导师对李骥说过一句话,让他足以记住一辈子。导师说,如果这台手术很难,有可能是你错了。“我们会为做了一台很难的手术而开心,但是你知道吗?难和风险是建立在病人身上的,你难,只是体现了自己的难,却把风险转移在病人身上,这是不对的。怎样的刀值得开,开刀前应该制定怎样的方案,术前全想好了,当打开腹腔一刹那就已经想好该怎么做了,一路做下来,绝对不会走一步看一步。手术不快却很流畅,从来不会返工,碰到意外马上就解决,病人损伤极小,术后恢复也很好。这就是大师级的水平。”

    李骥认为,美国医学比国内优秀之处或许在于,别人是在规范基础上才会有创新,而我们有时候是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建立规范。

    2009 MGH with Prof.Warshaw

    3

    行政岗位

    回国后,李骥被任命为医院科教处处长助理,从此开始了半临床半行政的工作状态。

    2010年住院医生三年规培试点率先在上海开展,2013年全国铺开,李骥专门参与负责这个项目,他说,这项工作很有意义。“我会和住院医生不断沟通,把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我在美国的所见与他们分享,把我的观点说给他们听。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大家的小康,十九大提出到2020年完全建成小康社会,是按照健康中国的战略提出的。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就是想活得长寿,活得舒服。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牵扯到医疗矛盾当中,有的地方医疗集中资源很集中,有的地方医疗很贫乏。那么如何做到?比如说做规培,培养全科大夫。”

    在教育处两年多后,2014年,李骥转到医务处工作,担任医务处副处长,主要参与医院的医疗流程优化和医疗行为授权等工作,协助医院第二次顺利通过JCI复审。期间李骥还去了一次德国进修,感叹德国医术精湛和医学严谨之余,由衷觉得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医疗的规范,如何让医生们在规范的基础上得以创新和发展,才是医院管理的重点。

    从2012年到如今,已经跨过5个春秋。对于医院未来规划,作为中层管理干部,李骥有自己的思考。“跟着国家的大路走,就是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我在北京卫计委待过一年半,科教司司长一直说三个重大——满足重大需求,解决重大问题,突破重大关键技术——比如,有些病发病率在千万分之一,花大量的时间研究没有必要;再比如,肺部疾病、消化道疾病、传染疾病,这是现在中国人群的重大需求——满足重大需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作为医务处的副处长,李骥的任务是搞好医疗规范流程,“我希望将来能够做出一点让大家都看得到的东西。”

    对于医疗规范流程,李骥认为,就按规范把服务做好,不要想着去谋利。“谋利什么意思?明明无需用这种药,强加给病人这种药;再比如,明明很简单的手术就能解决,却偏偏要贴上高精尖的牌子,感觉有营销味道了,那就是谋利。”事实上,规范工作势必会触犯一些“他人的利益”,面对这种情况,李骥说,这就要靠“行政的艺术”了——关上一扇门,还要开一扇窗。

    李骥是个坐不住、闲不下的人,他对现状很是满意。至于原因,李骥说,做手术只能解决某一个病人的问题,但是行政却能推动一些事物的发展——他觉得,这也是在为他的行业做贡献的方式,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改变,大家都能看得到。

    “确实,中国医生需要停下来好好想一想,这已然不是当初那个单刀赴会的年代了。”李骥笑道,最欣赏庄子文中解牛的庖丁——没有什么难的手术,也没有什么难的管理,游刃有余,在平凡中找到关键,不露锋芒。

    “环顾四周,笑到最后的才是赢家。”李骥说话的时候,若有所思。

    口述实录

    唐晔

    您就读的是上海医科大学,这大学五年,是不是已经对医学产生真正的兴趣呢?

    李骥

    从我入大学开始,就真正喜欢医学了,我不是慢热型的,一开始就喜欢。

    唐晔

    您的手术是跟谁学的?

    李骥

    从阑尾炎一直开到胃肠,基本都是跟倪教授学的,所以基本功扎实。胰腺手术大都是跟我们现在的科主任傅德良教授学的。我们见面的第一天,他刚从美国回来,风尘仆仆,躲过了911,听我说定他为临床导师,笑呵呵地说,好呀,欢迎!于是,他也成为了我的一位良师益友。

    唐晔

    对于医学的热爱,至今还有吧?

    李骥

    当然有,我做临床,又做管理,去过国外进修,还在国家卫计委工作过,因为热爱,我才很愿意分享这些年对医疗的认识观点。比如医院管理,我觉得,顶层设计很重要,公立三甲医院除了临床,更要把教育和科研同时做好,要培养未来的医学队伍——既要培养基本的医疗能力,同时也要培养科研能力,突破创新。这对综合性三甲大医院而言,尤为重要。没有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或者三驾马车无法齐头并进的,怎么能担得起三甲医院这个称号呢?

    唐晔

    您现在正在规范医疗流程,能举个例子吗?

    李骥

    比如在我们胰腺外科,我最早提出胰腺炎为什么要放胃管,国外文献上、教科书上写,胰腺炎尤其是轻症胰腺不需要放胃管,除非频繁呕吐才放。放胃管,病人很难受,那么就不要做,医疗的任何一个操作都是有创伤性的,哪怕口服药物。不必要的事就不要做,等待观察也是一种方案。

    唐晔

    您对自己现在的状态怎么看?

    李骥

    有人觉得我挺超脱,我认为是厚积薄发。事实上医生是个稳定的职业,不用为了生计而烦恼,而我的欲望也并不高,家庭和睦,其乐融融就好。我是比较幸运的,跟的好老师,医院对我帮助也很大,所以我得为医院做些事情,我希望能在规范医疗流程上,有智慧的,科学的进展与突破。

    唐晔

    从医这么多年,也经历了许多岗位,您对医生这个职业怎么看?

    李骥

    其实医生这个职业,是用书本给自己铸了高高的墙,铺了长长的路。这条路,别人没法走进来,你也出不去。很多医生受得起苦,是因为没有其他的路可走,那就踏踏实实治病救人吧。

    2008年5月13日首批赴汶川抗震救灾

    采访/唐晔  编辑//吴端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媒体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请在文章最下方评论区留言。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晔问仁医|真实,真切,真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骥 | 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ksv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