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四·第10则
大概是在晋楚城濮之战前的事。此时晋文公的朝堂之上,人才济济。霸业的基础是人才。
「晋文公」问「赵衰」谁可以担任中军将帅。赵衰(cui)推荐了「郤榖」。理由是郤榖已经年届五十,还坚持学习,学习热情日益高涨。先王制定的法规典籍,是道德信义的宝库。道德和信义,是生民的根本。像郤榖这样能够重视的人,是不会忘记百姓的。
崇古的基础是过去的智慧不过时,运行的逻辑还没有变。农耕社会具备这样的特征。《尚书》、《国语》谈事,大多会提及过去的做法与逻辑。赵衰是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中,赵国的始祖。嬴姓,赵氏,字子余。赵衰的祖宗是叔带,周幽王时叔带逃到晋国建立赵氏。

晋文公听从了赵衰的建议,让郤榖率领中军。郤榖(公元前682年-前632年),姬姓,郤氏,名縠,就此任晋国第一任中军将。
之后晋文公打算指派赵衰为卿,担任下军的统帅。赵衰推辞并推荐了「欒枝」、「先轸」和「胥臣」。欒枝忠贞谨慎,先轸足智多谋,胥臣博闻广记,各有千秋,都是统帅之才。这些赵衰自愧不如。结果,晋文公让欒枝统领下军,先轸担任辅佐。后来晋国攻取卫国领土五鹿,就是先轸的策划。
郤榖死后,先轸代替他统帅中军,胥臣则代替先轸辅佐欒枝。
再之后,晋文公想要赵衰担任上军统帅。赵衰再次推辞,推荐了狐偃。他说劝晋文公迎纳周襄王以表示为臣之义、讨伐原城以示公信、举办蒐礼让民众明白何为礼,都是狐偃所为。用德行来治理人民,成效十分显著,不可不任用他。文公于是任命狐偃,狐偃同样推辞,说兄长狐毛智慧比我高,还比我年长,他更合适,我不敢听命。
结果狐毛担任上将军,狐偃辅佐。狐毛死后,晋文公让赵衰代替狐毛,赵衰依然推辞,说城濮之战,先轸的儿子蒲城伯「先且居」辅佐治军卓有成效。赵衰说有军功的应当得到奖赏,以正道帮助君王的应当得到奖赏,能完成自己职责的应当得到奖赏。先且居有这样三种应当得到的奖赏,不可不加重用。而跟赵衰差不多,还有箕郑、胥婴、先都等人。晋文公只好让先且居担任上将军。
晋文公感慨说赵衰三让,他所推让的,都是些国家得力的捍卫者。废除辞让,便是废除德行。因为赵衰,晋文公在清原整军,作五军。晋国原本只有上、中、下三军,新增加新上军、新下军。文公旨在让赵衰担任新上军的统帅,箕郑来辅佐他。胥婴负责统领新下军,先都辅佐。狐偃死后,之前担任上将军的先且居请求担任上军的辅佐。这也是让贤。
晋文公说:“赵衰三让都不失礼义。谦让是为了推荐贤人,礼义是为了推广道德。推广道德,贤才就来了,那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让赵衰随从你做副将。”
于是,晋文公便将赵衰从新上军统帅调任上军的副将。
「笔记」:人才济济的晋国,如果不是有这些让贤的大臣,恐怕晋国朝堂祸起萧墙也不是不可能吧。赵衰越是这样做,越是使得人才归附,因为始终有发展空间。而晋文公因人设军,是否合宜,是另一个话题了。
晋语四·第11则
超短篇。我直接引用了白话文版的内容。
晋文公向臼季学习读书,学了三天,说:“书上所说的我一点点也做不到,但听到的道理倒很多了。”臼季回答说:“那么,多知道些道理,以等待有才能的人来实行,岂不比不学习好吗?”
「笔记」两句关于学习的俗话——书到用时方恨少与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中间的鸿沟是知与行的关系把握。知而不行,等于无知,对应后一句。明知要行,却不去知。这也有问题,对应前一句。你想做一些事情,却不去了解学习,说不过去。理论的学习不会没有意义。理论提供理解世界的架构。
晋语四·第12则
同样是超级短篇。
晋文公对郭偃说:“开始的时候,我以为治理国家很容易,现在才知道是很困难的。”郭偃回答说:“您以为容易,那么困难就要来了。您以为艰难,那么容易也就快来了。”
「笔记」这是心态与现实的差距。同样一句话:慢慢来,比较快。人们总是高估一年所能完成的事,也总是低估三十年能完成的事。
打完,收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