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自己的行为动因是什么?
用焦虑、恐惧、内疚的情绪来激励,只会焦虑烦躁地在原地打转。更何况,内疚和自责还会降低你的自尊,让你觉得自己懒惰、一事无成,进而破罐子破摔。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指望焦虑和内疚可以带来短期的行动,长期自己还是会回到原地。
你要知道,那个你责备的自己,也正是那个要承担改变责任的自己。如果你都已经把自己骂得士气低落了,那你还哪里有勇气和力量去改变呢?
自我责备和自我承担,两个形象都是自己行动。改变的开始是接受的现状,认清现实只要做出的行为的往好的方向。无论大小的改变都是好的,所以初始的改变以鼓励开始行动为主。
也许你要问:真的是这样吗?我看过周围有一些人对自己要求很高,有很高的效率,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他们难道不是把内疚和自责当做动力吗?如果内疚和自责没有用,那他们又是怎么维持对自己的高要求呢?
我们真正的行为有一部,是依赖在自己情感理解上面的。
比如一个坏学生,你说不读书以后没好工作生活的很惨。赚不到钱不能生活的很好,这些理由他可能能明白但是不能促使他改变。
但是可能会因为喜欢一个女孩,促使他认真学习改变以前的自己。这个改变的动因是先发生在情感层面,并非理性思考的结果。有时候我们改变,定目标如果结果不能促使改变。可以从感性想通这个维度,去从新思考一下。
自己以前不能想通的东西,可能会因为一个人的开导。或者想明白了,背后的苦心而让自己真正原因接受,现状很难受的改变。
这个题材很好,年后我会扩展成一篇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