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行采集:
1.旁观者效应:仅仅因为其他旁观者在场便会抑制人们去采取行动。旁观者越多我们越不容易帮助他人或导致时间延长。
2.产生旁观者效应的几个原因:
•责任扩散:即使人们认为事件的确是紧急事件,其他见证人在场也会分散每一个人的责任感。
•情景不明确性:即使确实注意到有人陷入困境,人们也可能无法对这种紧急情况进行准确的认定。
•注意力分散:人们首先要注意到你的痛苦,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但是人们面临的其他任务会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他们无法定义紧急情况进而参与其中。
3.在“同呼吸、共命运”的意识被清晰地激活、人们与受害者处于面对面的情境之时,会导致冷漠被抑制,以及利他主义更有可能发生。
4.规范会支配着我们的内在情绪,以及我们如何或者何时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抑制它们)。因为我们认为这种情绪是合乎社会要求的,这叫做情绪管理。有时这是一项规范性的工作要求。
5.多元化无知:由他人模棱两可的行为所导致错误规范的集体信仰。通过观察他人的情绪表达来判断某种情况的严重性程度是具有误导性的,因为人们常常把真实的情感隐藏在“扑克脸”后面。
6.从众的三种水平:
•依从:一个人为了获得奖励或避免惩罚而做出某种行为。依从最不持久,对个人影响最小,会随着奖惩的变化而变化。
•认同:一个人渴望成为他们所钦佩的群体或角色榜样所带来的从众水平。认同不需要持续的奖励或惩罚。
•内化:基于价值或信念的内化是最持久的从众。将特定信念内化的动机,是希望自己正确,因此这种信念的奖赏是内在的。
7.服从:当一个权威人士发出命令让人们服从时,服从命令者比例会高得令人吃惊,他们会给他人带来痛苦。
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合法权威的命令才能得到高度的服从。权威人物是否在场也对人们是否服从发生作用。
8.在面临极端服从要求和压力的情况之下,人类的本性无疑是不可靠的。
9.我们需要盟友来调动其他人。单一盟友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自身的压力,增加了我们信念的互动性,并减少了其他人把我们当作局外人来看待的倾向。
10.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曾说过的:“千万不要怀疑,一小群有思想、有责任心、有组织的公民能够改变世界;事实上,这是唯一的改变。”
一行精华:
产生旁观者效应的原因:责任扩散;情景不明确性;注意力分散。
从众的三种水平:依从、认同、内化。
在面临极端服从要求和压力的情况之下,人类的本性无疑是不可靠的。
触动,反思,改变:
1.要在管理中尽量消解旁观者效应的影响,避免熟视无睹的现象,就必须从其原因着手:明确个人的具体责任;细化针对各种情景的应对方案(应急处理措施);提升员工的工作专注度。
前两个需要在管理制度和组织流程上进行预先设计,第三个则需要加强流程监控,同时这些措施都是及时调整和优化。
究其本质,这些都是从模糊到清晰的管理思路,要贴上去,透进去,贴近管理。
2.依从、认同、内化,是从众的三种水平,也是管理者追求的三个境界。它们由低到高,体现了管理者对团队的掌控度与影响力程度,这些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管理者以身作则地一以贯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