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四年前这个时候,差不多是爸爸去世半年后,有一个周末的早上,表姐从新加坡打电话给我,我们聊了很久,大概都是在讲希望怎么样死亡。还记得那天阳光从卧室整一面窗户照射进来,但开着空调,是温柔舒适的环境。电话讲到最后,我突然说,为什么我们要讨论死亡,我们还这么年轻,表姐回答,因为讨论好好死就是讨论好好活。
这个回答一直在我脑海里回响,我觉得这句话非常非常有智慧。
这三个月,机缘巧合的读了四本书:《当呼吸化为空气》、《最好的告别》、《直视骄阳》和《死亡如此多情》,完全阐述了疾病、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插叙一个。在飞机上看了一部电影《依然爱丽丝》,哭得稀里哗啦,清醒的爱丽丝给了病情严重时期的爱丽丝一个死亡指令,可是她没有预料到未来病情严重的自己已经完成不了这个指令。幸好之后的她也不记得曾经有过这样的事情吧。影片里印象最深刻的一幕,是要做演员的小女儿问爱丽丝生这个病到底是什么感觉,爱丽丝回答了以后感谢女儿问了她这个问题。
非常后悔,从来没有跟爸爸谈过类似的话题,因为从来就没有接受过关于疾病和死亡的教育,从心底里逃避这个话题,完全不知道从何谈起。我国传统是病情不跟病人本人说明,病例上用Ca代替癌症两字。当事情突然来临的时候,简单的遵循大多数人的做法变成最安全的选择,但,是好的么?
再说回之前四本书。读这四本书就像参加一个关于死亡的学习班,虽然可能只是初级班。直视死亡会引发焦虑(但是人们总是会焦虑点什么的嘛),但做好一定准备总是好的,起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有什么样的选择可以留给自己。
生前预嘱是要做的,这个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预嘱本身(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者临终时要或者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性文件),即自己的选择权;二是要挑选合适的执行对象,比如我告诉我妈这种事情,她坚决不会接受,那还是找个合适的人做执行人吧。(突然想起《最好的告别》里说的,对于我们自己,总是想拥有最大的自主权,而对于我们爱的人,我们要的是安全。)
还有一堆感想,但我饿了,啃面包去了,有空再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