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通”。
一颗名叫《龙与地下铁》的石头掉落平淡如水的生活中,反思的涟漪开始一圈一圈荡漾开来。
这本由“亲王”马伯庸创作于2016年的长篇小说,就像那意外的落石,撕裂了多少人伪装平静的生活假象?
借由长安城地底负责交通运输的“地下龙”的故事,小说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我们到底要不要接受躺平?要不要对现实逆来顺受?
一、“地下龙”的故事
“淡漠、平静、死气沉沉,对周围的变化毫无反应。” 这是地下龙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
曾在传说中拼尽全力跨越龙门的鲤鱼,却在龙门的另一边,一头撞进贪婪人类的圈套中。它们来不及享受天际翱翔的兴奋,就被拽入暗无天日的地底。铁链锁住了它们的自由,日复一日的工作麻木了它们的神经,白骨累累的洞穴成为它们死后的归宿。
“它们在跳过龙门之前一定满怀憧憬吧,付出这么多努力,换来的却是在地下隧道里没日没夜地辛苦工作,实在是太可怜了。”
谁说不是呢?所以它们也有反抗,也有挣扎。可挣扎越是厉害,失望就越是深刻。
“在黑暗和狭窄中度过十多年的疲劳生涯,最终的结局却是死亡,这就是龙的一生吗?
每当重复这句话的时候,我仿佛听到了另外一道质问声同步响起:
“在没有目标、没有奋斗的工作中熬过几十年疲劳生涯,最终的结局却是死亡,这就是人的 一生吗?”
二、凡间人的作为
小说里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没错,就是那个偏听了清风道长胡言,差点让长安城陷入万劫不复之地的青年天子。
当满载怨气的巨大孽龙现形,它的攻击使得长安城陆、空 、道三力数十年的积累变得不堪一击,目睹抵御败象的天子,在哪吒等人“与龙联手击败孽龙”的提议下变得犹豫不决。
“天子不禁想到自己年少时,那时的他也对许多事情怀有信心。当了太子后,每个人都告诉他,他是未来的天子,行事要谨慎,说话要慎重,思虑要周全。自那以后,他再没做过鲁莽大胆的决断。”
也正因此,他的生活和治国手段都变得乏善可陈,当灭顶的灾难来临,除了慌乱和恐惧,他找不到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
如果说天子是被无形的“枷锁”束缚了试图施展的拳脚,那困在地底的龙群则是被有形的铁链锁死了血性。
两者都不是天生的妥协者,只需一个关键时刻、一声洪亮的呐喊,转变终会发生。
三、龙与人皆“新生”
深知不与龙联手对抗孽龙,长安城即将覆灭的结局也不会被改写,青年天子冒险做出决策,让哪吒放出数十年被困地底的龙。
摆脱长久以来被误以为是宿命的设定,对人对龙而言都如脱胎换骨般艰难。
努力挣脱枷锁的过程中,群龙接二连三地因为受伤和疲惫瘫软下来。
“太久的地下生涯把它们身体内的激情全都磨灭了,它们很容易失望,却很难奋起,突然要求它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鼓起抗争的勇气,实在是难为它们。”
就在这时,如平地惊雷般的声音回荡在整个地底:“飞翔,明明就是你们的命运啊!”
哪吒的呐喊唤醒了每条龙意识深处最初的信念——飞翔。原来,当身体都忘记如何行动的时候,信念会让我们再次迈步向前!
终于,人与龙的合作战胜了贪念带来的灾难,故事留下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故事以外
马伯庸创作功力之深厚,能让人在满是冒险、趣味的文字中,品出许多精神内核。
除去“不要躺平”这一思想,《龙与地下铁》还通过人类控制、奴役龙的行为,揭露了当代人类不加节制索取自然资源的恶劣行径。而灾难来临时利己主义者仍以自身利益为考量、缺乏合作精神的做法也大受抨击。
将整个故事拆分成不同角度看,每个年龄段的读者都会有着丰富的收获。美中不足的就是,这种场景宏大、人物关系复杂的故事,如果没有从单一角度看,就会被多线并行、修饰华丽的“马氏写作”绕进思维“迷宫”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