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父母玩手机,孩子惨遭殃
去年春节期间,家里人都忙着备年货,嫂子负责看着三个孩子。有两个六岁的男孩和一个两岁的女孩,嫂子嘱咐了两个大点的孩子照顾妹妹,就低下头玩起了手机。
孩子午睡,两个男孩已经醒了,可是小妹妹还在睡。嫂子以为孩子昨天晚上没睡好,多睡会也没什么。
可是,天都黑了,孩子还没醒,嫂子就开始叫孩子,却怎么也叫不醒。赶紧送到医院,检查后医生说再晚送一会,估计孩子就没了。
家人忙问孩子到底怎么了,中午还好好的呢。医生说孩子误食了治疗痢疾的药物,是药物中毒。
原来孩子在玩的时候,抓起了桌子上的药,那瓶药也没拧紧,药片本身也不是苦的。孩子拧开就吃了起来,足足吃了23颗(成人正常服用是一次一颗)
嫂子吓的直掉泪,悔的肠子都青了。从此,只要照看孩子,再也不碰手机了。
父母玩手机而忽视孩子的事屡见不鲜,2017年7月14日下午贵州的欧先生在火车站附近的超市,买了一个面包给儿子后,自己就低头玩起了手机。再次抬起头的时候,儿子已经不见了。万幸,最后找到了孩子。
同年10月3日下午,廖先生和妻子带双胞胎女儿乘坐由杭州开往九江的火车。刚上车,廖先生就拿起手机,玩了起来,妻子同样掏出了手机,低下了头。大女儿提出要去厕所,夫妻两人头也不抬的说让她自己去。当他们意识到女儿还没回来,四处寻找时,女儿已经被人抱着下了火车。
还有妈妈玩手机,孩子游泳池里溺亡;妈妈带孩子出来玩耍,只顾自己低头玩手机,孩子被车压死。这些看似都是一些极端的例子,却活生生的在我们身边上演着。
玩手机对孩子身体的伤害,我们能明显的观察出来,但是对孩子精神的伤害却是更容易忽视的。
2.爸爸妈妈,请目光放在我的身上
最近10岁小学生别雅心的作文——《手机是亲情的杀手》,刷爆了手机。别雅心在文中控诉爸爸妈妈只知道玩手机,却很少陪自己。爸爸坐在电脑面前打游戏的样子真的是“父爱如山”;妈妈洗了澡就抱着手机钻进被窝,和陌生人聊个没完没了;而自己有很多的话想跟爸爸妈妈说说,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在一则调查中,老师说和别心雅情况一样的同学请举手,班里有三分之二的小朋友举起了手。一个男生说,回到家想和爸爸妈妈说说自己在学校的事,可是看到他们每人抱着个手机,玩的兴致勃勃,回应自己的话只剩下了“嗯嗯”“啊啊”。本来有一肚子的话,瞬间没有了诉说的欲望。男生说感觉自己很孤独,但是已经习惯了这种孤独。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有点哽咽,拼命眨眼控制自己的眼泪。
后来,爸爸妈妈再问他学校里的事情,他想说,却发现自己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想跟你分享自己的开心与悲伤,而你却始终盯着手机。
3.妈妈,我不理你的时候,你也很伤心吧?
孩子跟父母本应该是最亲密的人,而父母却选择了手机,忽视了孩子。等孩子出现什么问题时,又开始着急,开始责备,却不想真正的原因来自哪里。
一位妈妈讲述了发生在自己和女儿身上的事情。学校的老师跟妈妈打电话,说女儿今天在学校总是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跟她说什么话就好像没听见一样。
妈妈听了很不理解,不知道一向活泼懂礼貌的女儿为什么会这样。
女儿放学回到家,就打开电视开始看动画片,妈妈坐在她身边询问她到底怎么了。可是女儿根本不理会,眼睛一直盯着电视机。
妈妈再也压制不住自己的怒火,大发脾气,把女儿赶回了房间。
不过,幸好这位妈妈及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应该向女儿发火。她立即向女儿道歉,并从卧室门缝里塞进去了一张道歉纸条。
没过两分钟,女儿就眼泪汪汪地打开了房门,向妈妈说起自己的委屈。
女儿问妈妈:“妈妈,我不理你的时候,你是不是特别伤心?”
妈妈说当然了,很伤心。
女儿说:“妈妈,你玩手机的时候,就经常不理我,我也很伤心。”
妈妈幡然醒悟,自己玩手机的时候根本就没有觉察孩子的情绪变化。女儿今天的行为完全是在给自己敲警钟啊!
4.真正陪伴,是与孩子互动起来
真正的陪伴不是坐在孩子身边,而是与孩子互动起来。分享他的快乐,了解他的烦恼,让他知道自己是被关注的,是被爱的。
如果父母只是关注手机,而忽视了孩子的变化,这和冷暴力有什么区别呢?无论孩子做什么,说什么都得不到爸爸妈妈的关注和反馈,那他还有什么动力去探索新知呢?
更要命的是,孩子本身是没有什么是非观念的,需要在父母的引导下慢慢形成自己的价值观。而父母根本就没有关注到孩子的行为,怎么去引导?怎么去帮助?那孩子只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有一天孩子出现什么问题了,父母又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诉说自己多么不容易,给了孩子充足的自由,孩子却不体谅自己的苦心。
真想问这样的爸爸妈妈一句,你们埋头玩手机的时候,体会到孩子心情了吗?
有人说辛苦工作一天,回到家只想瘫在沙发上刷刷手机,根本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更别提应付吵吵闹闹的孩子了。
可是,孩子也只有在你下班回到家,才能看到你。他多么希望能和爸爸妈妈玩会游戏,聊聊自己遇到的趣事,听爸爸妈妈讲讲故事。可是他看到的只是捧着手机看的津津有味的父母。
有时候,他们会想,如果自己是一个手机就好了,这样爸爸妈妈就能每天把我捧在手心里了,还会对着我笑,跟我聊天讲故事。
5.父母的忽视,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伤害。
�孩子的情绪无处释放,会缺乏安全感。
孩子受了委屈,会向爸爸妈妈倾诉。但是如果回应他的只是盯着手机的背影,那么他以后可能就再也不会说了。他找不到安全的港湾,只能独自消化所有的坏情绪,这让他极度缺乏安全感。
当孩子想跟你说些什么的时候,请放下手机,认真倾听,孩子的情绪远比手机里的东西重要。
‚找不到存在感。
为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性忽略一些人?就是因为这些人缺乏存在感。父母的眼睛就像一面镜子,孩子和父母互动的时候,能从眼睛里看到自己,他会知道自己是存在的。同样,如果很少跟孩子互动,那么他就很少能看到自己,渐渐的存在感就减弱了。
ƒ自以为是。
自己的行为得不到有效反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正确的。在学校表现出不合群,跟同学玩不到一块去,可能养成孤僻的性格。
④ 沉迷电子游戏。
模仿是人的本能,孩子看到爸爸妈妈每天抱着手机玩,他会觉得手机是一个很好玩的东西,自己也一定要玩玩。手机上有各种的动画视频和游戏,比看书好玩多了,他们当然也会喜欢。
手机不过是个工具罢了,而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爱,需要陪伴的,别等到你想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孩子已经不想跟你沟通的时候再后悔。
别让手机成为亲情的杀手,孩子喜欢的是和爸爸妈妈交流玩耍,而不是那个抱着手机的雕塑。
孩子小的时候,需要你陪伴,你却只知道玩手机了。等他长大了,你又想来管他,凭什么?
简宝玉写作群日更打卡第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