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后果,很多父母会担心,这对孩子来说是不是有点残忍,这明显是娇惯型父母的心理。其实恰恰相反,父母因为过于宠溺孩子,大包大揽孩子本来应该做自己做的事情,结果导致孩子失去学习生存与生活能力的机会;提起后果,很多父母会赞同,要想要孩子更好,就一定要先让他体验后果,否则下次还会再犯。这明显是严厉型父母的心理。也恰恰相反,父母因为让孩子承担太多,会让孩子觉得我很没用,会让孩子以为是我做错事,所以受到了惩罚。那应该怎么办呢?该书将孩子承担的后沟氛围“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
自然后果:指的是事情自然发生的,没有大人的干预。下雨天,不拿伞就会淋湿衣服;不吃饭,就会饿;不早睡,明天上学会迟到,这都是自然后果。什么叫没有人干预?因为贪玩,孩子错过了吃午饭的时间,没吃午饭,下午孩子饿了让父母做饭吃,父母通常会说:“我早就告诉你让你回来吃饭,你不回来吃,饿了怪谁?......”这就叫有人干预。孩子没吃饭肚子饿是承担了自然后果,但是父母说教责备,这对孩子来说,属于惩罚。如果是危及孩子身体健康和安全的行为,即使会产生自然后果,也需要家长强行干预,比如说:触摸电闸、横穿马路。承担自然后果是以孩子人身健康和安全为前提的。
逻辑后果:指的是有人干预而产生的结果。我按照我的理解来举例子:当孩子不想吃饭时,给孩子两个选择,一是不吃饭,饿肚子上学,一直等到下课回来吃晚饭,二是现在立刻吃饭,这两个结果是经过家长干预之后产生的,这就叫逻辑后果。但是书中所写,有很多父母在运用逻辑后果时会出错,将逻辑后果变成一种对孩子的惩罚。有一个措施可以避免这种情况,那就是让孩子参与行为及结果的制定。举个例子:如果孩子玩完玩具之后,弄得床上都是,每次睡觉之前都需要家长来收拾,但是家长想让孩子自己收拾怎么办呢?那就跟孩子一起制定行为及结果。结果一:睡觉之前,父母会把在床上看到的玩具收到箱子里,由父母保管一个星期,一个星期之后才能归还;结果二:睡觉之前,孩子自己把床上玩具收集好。这两种结果供孩子选择,而且一定要孩子自己认可才行,如果不行,家长再和孩子重新商量新的逻辑后果。而且,一旦逻辑后果确定,家长一定要坚定执行,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就心软,否则逻辑效果无效。
不管用哪一种后果,都要记住出发点:让孩子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