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何谓文化?

何谓文化?

作者: 王达超先生 | 来源:发表于2019-02-22 21:17 被阅读71次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

白岩松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

“文化”的由来

西汉刘向将“文”与“化”二字联为一词,在《说苑·指武》中写道:“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补之诗》)。

这里的“文化”,或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对举,或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对举。因此,在汉语系统中,“文化”的本义就是“以文教化”,它表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教养,本属精神领域之范畴。

随着时间的流变和空间的差异,“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成为众多学科探究、阐发、争鸣的对象。

什么是文化?

著名作家梁晓声曾用四句话来表达对于文化的理解: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

著名学者余秋雨对于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

文化的哲学定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是智慧群族的一切群族社会现象与群族内在精神的既有,传承,创造,发展的总和。

文化与文明的区别

从内容上看,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社会及人类自身的活动、过程、成果等多方面内容的总和,而文明则主要是指文化成果中的精华部分。

从时间上看,文化存在于人类生存的始终,人类在文明社会之前便已产生原始文化,文明则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定阶段。

从表现形态上看,文化是动态的渐进的不间断的发展过程,文明则是相对稳定的静态的跳跃式发展过程。

文化是中性概念,文明是褒义概念。人类征服自然和社会过程中化物化人的活动、过程和结果是一种客观存在,其中既包括优秀成果,也有糟粕,既有有益于人类的内容,也有不利于人类的因素,它们都是文化。文明则和某种价值观相联系,它是指文化的积极成果和进步方面,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它是一个褒义概念。

文化创建集体人格

文化是一种时间的“积累”,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渐渐积淀成一种“集体人格”。中华文化的最重要成果,就是中国人的集体人格。

文化的最终目标

歌德说:人类凭着聪明,划出了一条条界线,最后用爱,把它们全部推倒。

康德说:人类最终的善良原则和道德原则,像星座一样高耀头顶,必须绝对服从。

雨果说:善良是精神世界的太阳。

中国儒家说:“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与人为善”“止于至善”。他们都把爱和善良看成是最高德行,最后原则。

综上,文化的最终目标,是在人世间普及爱和善良。

中国文化的特性

许多人用“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海纳百川”“尊师重教”“宽容忍让”“厚德载物”等成语,来概括中华文化的特性。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的经典中都有类似的说法,我们只不过是用汉语文言来表述罢了。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一书中把中国文化的特性概括为三个“道”——
其一,在社会模式上,建立了“礼仪之道”;
其二,在人格模式上,建立了“君子之道”;
其三,在行为模式上,建立了“中庸之道”。

这三个“道”高度概括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本质区别。三个“道”,社会模式、人格模式、行为模式齐全,而且组合严整,构成了一种大文化的“三足鼎立”。这尊文化之鼎,既是中国人精神凝聚的理由,又是中国人在地球上的一个重大建树。

中国文化的弊病

中国文化的第一个弱项,就是疏于公共空间。

外国人经常抱怨中国游客随地吐痰、高声喧哗、在旅馆大堂打牌等低劣行为,认为没有道德。余秋雨认为“他们不知道公共空间的行为规范。责任不在他们,而在中国文化。当然,这样的事说到底确实也与道德有关,那就是缺少公德。”

中国文化的第二个弱项,是疏于实证意识。

“三个月截乱成功”“亩产二十万斤”“百分之九十五的当权派都烂掉了”,这样的话其实根本经不起推敲,却曾经大行其道。

假货哪个国家都有,但对中国祸害最大;谣言哪个国家都有,但对中国伤害最深。这是因为,中国文化不具备发现虚假、抵制伪造、消除谣言的机制和程序。

总之,中国文化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一个奇怪的局面:造谣无责,传谣无阻;中谣无助,辟谣无路;驳谣无效,破谣无趣;老谣方去,新谣无数。

余秋雨:我这些年在香港,惊讶地发现那里很多文人都固执地相信直到今天汶川地震的现场还“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我怎么用亲身见闻来反驳都没有效果。

中国文化的第三个弱项,是疏于法制观念。

武侠小说在文化观念上颂扬“法外英雄”。这种英雄国外也有过,如鲁宾汉、佐罗,但文化地位远没有在中国文化中那么高。在中国文化中,“好汉”总是在挑战法律,“江湖”总是要远离法律,“良民”总是在拦轿告状,“清官”总是在法外演仁。

中国文化近三十年的进步

第一,由于三十年来“注重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的成功实践,比较充分地普及了“民生文化”。

这种民生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思维主轴,目前正在向更公平的分配制度、更健全的服务体系、更良好的生态环境推进。这一切,看似经济事件、社会事件,其实也是重大文化事件。

第二,由于改革开放,文化视野开拓,比较有效地普及了“多元文化”。

所谓多元文化,其实也是包容文化、差异文化、对峙文化。绝大多数中国人比以前更能容忍和欣赏许多异己的艺术形态,新生的一代更愿意把创造的前沿放在熟悉和陌生之间。这对于长期处于“大一统”传统之下的中国文化而言,实在是一大进步。

第三:由于一次次全民救灾的行动,在中国史无前例地普及了“生命文化”。

全中国上上下下从心底呼喊出“生命第一”的声音,这是一次非常重大的文化转型。因为类似的情景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有了“生命第一”的观念,人性、人道的命题都可以一一确立,大爱、大善的行为也可以进一步发扬,直逼文化的最终目标。显然,这是中国文化从精神上站立起来的最重要标志。

当前的文化隐忧

第一个隐忧,复古文化正在冲击着创新文化。

我们的电视、报纸、书刊,很少有一个创意思维引起广泛关注,在大做文章的通常还是一千年前的枭雄心计、七百年前的宫门是非,以及古人之夺、古墓之争、老戏重拍。

这些复古文化行为违背了“爱和善良”原则、竭力宜扬中国文化中的阴谋、权术、诡计,并把它们统统称为“中国智慧”“制胜良策”,这实在是对中国文化的曲解。这种曲解,已经伤害到了民族的文明素质,伤害到了后代的人格建设,也伤害到了中国的国际形象。

同时,各地把很多处于生存竞争过程中的民间艺术、地方戏曲,全都不分优劣地当做“国家遗产”保护了起来,把它们称作“国粹”“省粹”“市粹”,顺便,还把老一代民间艺人一律封为不可超越的“艺术泰斗”“文化经典”。这在文化史上闹了大笑话,还阻断了民间艺术新陈代谢的自然选择过程,反而恶化了文化生态。结果,当过去的文化现象在官方的帮助下被越吹越大,创新和突破反倒失去了合理性。

第二个隐忧,民粹文化正在冲击着理性文化。

民粹很像民主,却绝对不是民主。民粹的泛滥,是对不民主的惩罚,但是这种惩罚唤不来民主。民粹对于民主的损害,甚至超过专制。因为专制让人向往民主,而民粹让人误解民主。

如果把人类历史上所有第一流的艺术大师都一一交给当时当地的民众来“海选”,结果能选上哪几个?“海选”,是社会上部分爱热闹的年轻人的短期游戏,与艺术的高低基本没有关系。

最有精神价值的作品,永远面对着“高贵的寂寞”。虽然寂寞,却能构成夜醒之人的精神向往,如黑海的灯、远山的塔。

总之,不管在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文化艺术一旦受控于民粹主义,很快就会从惊人的热闹走向惊人的低俗,然后走向惊人的荒凉。

第三个隐忧,文化的耗损机制仍然强于建设机制。

现在经常有人提出这样一个尖锐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举世瞩目,却为什么迟迟不能出现真正被海内外公认的文化成就?”

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存在“惰性耗损”和“恶性耗损”。

“惰性耗损”是一种体制性的毛病,这种毛病耗损了文化的活力,浪费了文化的资源。

“恶性耗损”的主导力量则主要来自于某些“政府喉舌”。

余秋雨对未来的判断

复古文化的热潮现在已经越过了峰尖,开始降温。原因是人们已经发觉那些老句子、老故事、老谋略对于当代生活帮助并不大,产生了厌倦。

同样开始引起人们厌倦的,是那种恶性耗损机制。

我感到悲观的,反倒是那些看起来危害不大的惰性耗损。

在所有的焦虑中,我最为焦虑的,是民粹文化的泛滥。但是,直到今天,仍然没有能够有效抑制它的观念和方略,致使很多忧虑者不得不移民远去。

中国文化之“必要贮存”

文化多元,贮存可以各不相同。但是,文化作为一种广泛交流、对话、沟通的纽带,不可以没有共同基元。这种共同基元,也就是文化人的“必要贮存”。

要想做一个受人尊敬的文化人,那么,他的“必要贮存”也应该受到时间和空间的普遍尊敬。也就是说,这些“必要贮存”已被漫长的历史接受,也被庞大的人群接受。因此,量不会太多,大家都应知道。

一个人身上的文化,最好从自己的母语文化出发。对此,中国人的理由更充分,因为中华文化是人类诸多古文化中独独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唯一者。我们身上的“必要贮存”中如果不是以中华文化打底,连外人看来也会觉得十分奇怪。

中华文化历时长,典籍多,容易挑花眼。我很想随手写出一个简单目录出来作为例证,说明对于非研究人员而言,至少应该浏览和记诵一些必要的文本。例如——

《诗经》七八篇,《关雎》《桃夭》《静女》《氓》《黍离》《七月》等等。

《论语》,应该多读一点。如要精读,可选《学而》《为政》《里仁》《雍也》《述而》《卫灵公》等篇中的关键段落,最好能背诵。

《老子》,即《道德经》,总共才五千多字,不妨借着现代译注通读一遍,然后划出重要句子,记住。

《孟子》,可选读《梁惠王上》《尽心上》等篇。

《庄子》,读《道遥游》《齐物论》《大宗师》《至乐》等篇。

《离骚》,对照着今译,至少通读两遍。

《礼记》,读其中的《礼运》即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一段;要背诵。

《史记》、应读名篇甚多,如《项羽本纪》《游侠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刺客列传》《李将军列传》《魏公子列传》《准阴候列传》《货殖列传》等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在《史记》之外,那篇《报任安书》也要读。司马迁是中国首席历史学家,又是中国叙事文学第一巨匠,读他的书,兼得历史、文学、人格,不嫌其多。

曹操诗,读《短歌行》《龟虽寿》《观沧海》。

陶渊明诗文,诵读《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山海经》《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唐诗,乃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第一文化标志,因此一般人至少应该熟读五十首、背诵二十首。按重要排序为:第一等级李白,杜甫,第二等级王维、白居易,第三等级李商隐、杜牧,第四等级王之涣、刘禹锡、王昌龄、孟浩然。这四个等级的唐诗,具体篇目难以细列,可在各种选本中自行寻找,也是一种乐趣。

李煜,一个失败的政治人物,却是文学大家。可读《浪淘沙》《虞美人》。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中国人的另一文化标志,也应多读能诵。按重要排序为:苏东坡、辛弃疾、李清照。三人最重要的那几首词,应朗朗上口。陆游的诗,为宋诗第一,不输唐诗,也应选读。

明清小说,真正的顶峰杰作只有一部,是《红楼梦》,必读。第二等级为《西游记》《水浒传》。第三等级为《三国演义》《儒林外史》《聊斋志异》。

除此以外,可按个人需要增加孙子、墨子、《中庸》、韩愈、柳宗元、朱熹、王阳明、《人间词话》。当然,这个目录中我没有把具有文学价值的宗教文本包括在内,如《心经》《六祖坛经》。

除了阅读,“必要贮存”中也应该涉猎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中国艺术,例如以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为代表的石窟艺术,以《石鼓文》《兰亭序》《九成宫》《祭侄稿》《寒食帖》为代表的书法艺术,以张择端、范宽、黄公望、石涛为代表的绘画艺术,以关汉卿、王实甫、汤显祖、孔尚任为代表的戏曲艺术。涉猎的结果,要对它们不感陌生,又有自己的特别喜爱。

国际文化之“必要贮存”

那么多国家,范围实在太大,先把哲学、人文科学放一边,只记住文学艺术方面的一些名人经典。例如,美术上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伦勃朗、罗丹,文学上的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雨果、托尔斯泰,音乐上的贝多芬、巴赫、莫扎特、施特劳斯、肖邦。基本是十九世纪之前的,现代太多,须自行选择。

对于国际上这些名人的作品,不必制定研习计划,可以用潇洒的态度随机接受,只要知道等级就行。

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必要贮存”迟早要完成。而且,最后是以欣赏来完成贮存的,使它们渐渐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这是真正“身上的文化”,比任何最高学历的叠加,还要珍贵。

                                —end—


注:本文为读余秋雨《何谓文化》一书的笔记

相关文章

  • 何谓文化?

    中国人一直在找寻文化,找寻独属于他们的文化,遗憾的是,他们似乎并没有找到真正的中国文化。余秋雨说:“渴求是因为缺失...

  • 何谓文化?

    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没文化真可怕。 白岩松说: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

  • 何谓文化

    文化并不等同于文凭,文化知识的多寡与接受教育的程度并无多大联系,文化知识不同于自然学科知识,文化知识在系统化方面并...

  • 何谓文化

    我们的老祖先在数千年的时间里,面对不同的环境、不同的困境、不同的课题,持之以恒的想办法定方案,在不断解决问...

  • 读《何谓文化》

    静静地躺着,很享受。何况是在窗外细雨敲打的映衬下,温暖的室内重温着《何谓文化》,再次感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几天...

  • 思(五)

    (五) 余秋雨在《何谓文化》里说,关于“文化”的解...

  • 面试真题-何谓“班级文化”?怎样营造?

    真题:何谓“班级文化”?怎样营造? 【参考答案】 班级文化可分为“硬文化”和“软文化”。 (一)硬文化 所谓硬文化...

  • 何谓文化人

    一个真正拥有文化的人,不会扮演文坛要人,不会扮演当代名士,也不会扮演历史脊梁,不会用嫉妒来冒充正义,用诽谤来展示勇...

  • 何谓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是指传承,统是指正统,文是指人文,化是指教化。 传承,我们的民族,从一开始,在文化上,就是万世一系地传...

  • 余秋雨:何谓文化?

    知道余秋雨,是从《文化苦旅》开始。喜欢他文笔的通达,逻辑和思维的缜密清晰,意蕴丰富而表达精准,每每读来,酣畅淋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何谓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ke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