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与思想

作者: 93bd497780ed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07:47 被阅读155次

            这几天听了四位老师的教研课,又听了在座的各位老师的评课,感到大家的教研热情特别高,对课各自都有自己的认识。但是仔细听下来,却感觉年轻老师的课在激情之后、流畅之中似乎少了些什么。在参与大家的评课的过程中慢慢加入、阐述着自己的观点,慢慢消化着所有老师的观点,静静地感受着教研课所带给我们的思索。

    一、思路的梳理

        思路在词典里的解释是:思考方式。广义的也可以解释为人们处理事情时思考的条理和脉络。

        在课堂里,思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教师推进自己教学内容的思维线路。在听课的过程中,能明显感到每一位做课的教师都在很努力地梳理并明晰自己的教学思路,并自认为思路很流畅。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教学设计一环扣一环,而且都设计了精致的过渡,难道还不够清楚吗?每一个评课的教师也都如是说。但是,在我们讨论的过程中就可以明显感到,执教老师所谓的思路明晰仅仅是自己设计课的思路而已。而如何让自己的设计思路与学生的学习思路吻合,甚至成为一条路,却成为一个问题。比如一个老师在执教《金色的鱼钩》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画出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同学们汇报的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肯定是不同的,二老师的思路却是这些让人感动的句子应该再学生的心中定格成为画面。当这些散落是思绪如何成为镶嵌在同一块蓝天上的星星时,老师却没有想到如何引导,因为在老师的思路理,这些星星本身就在一块儿蓝天之上。这时教师的思路与学生的思路就出现了偏差,老师也就只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学生。这时老师就把自己归纳出的几个画面呈现在屏幕上,让学生对照自己的归纳阐述他们各自的感悟。课堂就出现了油水分离的现象,师生的步调就和不上拍了。在一位老师执教的《女娲补天》的“通过教师的引读感受女娲补天的神奇与伟大”一环节同样出现了这样的思路脱节现象。

          其实这样的教学案例在我们的课堂中屡见不鲜,很多时候我们会把这种现象归结为教师的教学机智不足,不能很好应对课堂上出现的突发问题。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问题时,就可以发现隐藏在这个问题背后的问题:那就是老师在备课时忽略了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思路。

    二、内容的定位

          很大程度上教学内容的选择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因为过多的内容或者内容定位不准确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不像理科那样直接而明确,而是纵横交错的,因此在我们备课时确定了教学主线之后,就要清楚地确定教学内容。一节成功的课其教学内容必定相对集中而使学生学的透彻。比如在《金色的鱼钩》一课,老师从抓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入手来感受其形象的伟大,还通过小梁的外貌、动作等突出老班长的伟大。对于一节阅读课来说,这些内容的选择应该说是抓住了主要内容,但是老师却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阅读课的教学与精读课的教学有没有区别?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改如何迁移到阅读课中,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写作方法、《长征》等的知识该如何整合等,都是我们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我们平常在课堂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当时我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但是我害怕时间不够,所以不敢讲?”评课时,执教的老师会这样说。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句话背后的潜台词该是什么?

    三、思想的锤炼

          思想是客观的存在在人们的意识中经过一定的思维之后而产生的结果。反映在教学中,我觉得可不可以这样定位:老师们在经历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之后形成的一种规律性的结果,也就是自己的教学思想。这种经过深入思考后所得到的的结果应该是稳定的,是不会被轻易改变的。但是在教学中,尤其是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讲,这一点是最欠缺的。在拿出自己的教学设计之后,在征求了有经验的老师的意见之后,他们就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了。这个说过之后修改一遍,那个老师说过之后又改回来,就这样,让年轻的老师们不知所从,也不知所云了。其实最关键的问题还是自己对自己的教学没有做出足够的审视,没有清醒的认识,所以自然也就缺乏坚定地执行自己的教学设计的勇气。展现在课堂上就是左右摇摆,飘忽不定,有时甚至会跟着学生的思路走。

          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设,但是在预设中教师的所想、所做的基本点应该是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科、教材本身的实际情况的恰当吻合与映照,而不是建立在自己一厢情愿基础上的力求完美的展现而已。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路与思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hke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