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日子很丧,
又继续进入无限的环节。
今天听了一个小姑娘的分享。20岁的姑娘海外的环游经历,跟各种不同文化的接触碰撞,修正反馈自己。形成一套成熟的世界观。去思考人生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没有给自己设限,当然也因为她的年轻的身份。可以不去考虑。
我只是想反向去思考,我们为什么会被受限?
但我们大多数人缺少了这个思考的环节。
以前思考的问题对了,我们太想需要正确的外部反馈了。
这和我之前的思考是对的。我们更需要的是体验颗粒度。
经验叙事我更多的理解是情感叙事。就是通过各类情感体验的集合丰富自己的内心,
建立内部壁垒,让这个壁垒坚强,固话,形成固定的价值观。
则形成主动人格,即人们常说的固化。
那怎么能保证自己的固化是对的呢?
这又陷入了固化思维?
为什么不是你的世界观是错的?或者是边界不够,空间不够。
你要做的是,是要转移你空间位置。
而不是反复修正自己。
为什么不是你以为的东西是错的 ?把你认为的东西输出给世界,找到你的空间。
不是接受世界观的东西区修正自己。
你的经验错了。导致你给自己的反馈是改变你内心的原有引力,让他变得单薄,变得无力。
人生观一直在缺陷和不完善。我们的思考价值就是在尽力的把外在的评价往自己的身上拉,拉的过程当中发现自己的核心原力过去了。
这就成为了一个收缩的过程。实际上世界观没有扩大,反而吧过去的世界观看做了自己世界观的参考标准。
一种伪成长。是一种自己边界收缩,看成了自己原力的稳定。
问自己,有哪些你认为是可以让你安全区间范围之外愿意去尝试外部的边界的?
答案,是基本需求。是一种保证生命可以延续发展的心理状态,是基本的生存生理需求,
饥饿,物质,关系稳定。安最终就是安全感的确定,固有环境的确定。
这个可以去量化。统计自己的时间。统计自己的空间。
问自己,如果我适应了怎么办?不愿意去突破怎么办?随机的在自己的原力圈中,拉入变量关系/或者有限打破原力。这里强调随机的。目的就是不需要单一的负反馈,而是需要比较反馈的过程就是建立世界观边界的过程
总结:多做一些不慎重也不重要的选择,排序分类,找共性和特性因子。发觉潜力。
一旦安全感确定后,就保持这个原貌,去投入危机圈去。
问自己:看书是一个什么样的反馈?
大部分是负反馈。
问自己:如何变成正反馈?
首先很难,吸引你的东西肯定是自己觉得有用,或者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所以,作者占领知识高地的,建立权威,打击你很容易。我们要的是修补自己的边界。而不是重建。个人觉得可能找漏洞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或者说,知道作者是怎么去思考和怎么去想的。把书当人看,不是把书当神看。
自己试着想一下把自己和作者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去思考。找到对话感。
找到逻辑漏洞,或者逻辑起源。推导作者的想法。找到他的边界和局限性。
找到核心的观点,强化塑造,丰富自己的原力认知水平,找共性。,修补。
两种反馈的不同结果?正反馈和负反馈。
正反馈,扩大自己边界,继续往前走,填补空隙。
负反馈,调整自己,适应边界。边界更强
想想成
我常常想起了我以前思考的原力的理论。真的需要,真的是落差的差距是驱动一个人的改变。
我方向对了,但用法错了。我反馈的不是在增加自己的重力,而是在跟更多的角色和包袱设限。
我找到了原力点,但是我没有继续转动,得到更多的反馈。
新鲜环境就是反馈。让不适应成为一个常态。
角色设定理论有问题或者,角色设定太多。局限太多,这就是设限。
分阶段进行。
有的时候,不知道自己干什么?可能是一个更好的自我发现和发展的状态。
听下来,就是自己感觉受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