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大学》是什么道
关于《大学》这部经典,可谓有一锅千年老鸭汤。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少不了这口汤。工作需要它,学习需要它,商人需要它,政客也需要它……就连普通人生老病死、找个伴侣结个婚都离不开它。它就这样熬啊,熬啊,从春秋战国一直熬到现在,添柴加料,直到把人生煮成了一大锅老鸭汤。
第一回 明德要会“露才”
第一口老鸭汤要说一说《大学》开篇人人都会说的那一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翻译成俗语就是说:“研究《大学》关键一点要先弄明白‘明明德’是怎么回事.”别小看这三个字,意义可大着呢!一两句话解释不清,先来看一段小事吧!
话说暴秦末年。这里没有诋毁秦朝的意思,这样一个开创中华民族皇帝史的伟大朝代,前期的确法治严明,但在行将就木的晚期,还是出现了暴政的必亡之象。不过这跟整个故事没有太大关系。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江苏徐州沛县下辖的一个乡长刘邦。他是国家正式公务员,按当时的行政区划折为现代行政级别来说,相当于现在的乡长,但从他所做的工作来看,更像是乡派出所所长。因为在这个故事中,他主要的职业角色是押送犯人。
前情提要:话说有一天,刘邦接到上级指示,要押送一批罪人去骊山。结果因为下雨延误了行程。行至芒砀山时,刘邦干脆停下来,组织押送的罪人饮酒歇息,并与罪人们商定:待雨停后就各奔东西。
秦朝的法律是这样的,行期延误是要连坐的。事实上,这个时候,刘邦跟这些“罪人”已经被判了死刑。即使他们急行军似的赶到骊山,也不会对结局产生什么影响。秦朝是以法治天下,法不假人情。再说以刘邦当时的俸禄,也没有行贿的本钱。与其赶到骊山赴死,还不如落草为寇,尚有一线生机。所以刘邦就做了这么个看似破釜沉舟、实则被逼无奈的“顺水人情”。
当时的“罪人”跟咱们现在所说的“穷凶极恶、面目狰狞”的罪犯不是一个概念。这些“罪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交不起税被强行征调的普通老百姓。其实就是当时的穷苦大众,来自社会低层。而刘邦虽然有一个行政职级,然而却没有卵用。
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体系中,亭长充其量就是一个吃上皇粮的老百姓。所以同样来自社会低层的身份,让刘邦很容易跟这些所谓的“罪人”打成一片。而这种先天的身份认同感,也为他接下来的斩蛇行动奠定了基础。
据说,这群“罪人”有十多名壮汉决定跟随刘邦。这样,刘邦就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人马”。这时的刘邦虽然还没有称霸天下的雄心,但已经开始谋划开辟自己的小天地了。
有一次刘邦一行人打算乘夜抄小路过沼泽地。结果行路探子回报,说前面有大蛇挡路,建议一行人返回驻地,待天明再行。刘邦不肯,借着熏熏醉意,独自前往,拔剑将挡路大蛇斩成两截。他又继续向前走了几里路,结果醉得实在厉害,便倒地而睡。
关键是后面跟来的人。据《史记·高祖本纪》所载,当夜有人见到一位老妇坐于路中央,啜泣不已。有人问其缘由,她言明有人杀了其子。来人再追问缘由,她只道其子乃白帝之子,幻化成蛇盘于路间,岂料被赤帝之子所杀,心中悲切,故在此哭子。此人赶上刘邦时,据实以告。刘邦暗中惊喜,愈加自负,而慕名赤帝之子而追随他之人日益增多。
当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每个人心中自有分辨。就故事中刘邦前后行为而论,他完美地诠释了“明明德”这三个字。
首先,释放罪人徒役这件事在酷刑遍施的秦末是令人闻风丧胆的。刘邦敢这么做,不仅仅是因为他骨子里的豪侠之气,更重要的是智谋、胆识。原本刘邦作为押解徒役之人,与这些罪人是矛盾对立的关系,但恰恰是这个不顾个人安危的举动,让对立的双方站到了同一阵线,也为刘邦迅速营建了第一批自己的人马。这就是“明德”,光明的品德或美德。至少从被刘邦释放的罪人徒役视角来看,给人以生的机会是一桩大大的美德。
其次,刘邦是一个对自己能力、品德认知相当准确的人。换句话说,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所以行事更加果敢,处事也更加机谨。刘邦知道自己的能力远不止于做一个小小的亭长,而将有更广阔的天地才是。于是,后世才能看到他准确地把握了释囚、斩蛇这样巧合机会,但谁又知道他是不是一直在伺机等待这些机会的到来?这是“明明德”,是指德才兼备的人,也说明人对自己品德能力的准确认知。
再次,审时度势,懂得什么时候表现自己、什么时候收敛自己。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把握机会的能力。刘邦在家乡做亭长时,很难说他没做过飞黄腾达的梦。原本押解罪人到骊山就是一项风险很高的任务,当时很多公务员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任务,虽说刘邦职责所在,但他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智慧,却是反复思量、审时度势的结果。这是“明明德”的最高境界,彰明德行,自我表现和时事控制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要做到“明明德”可不容易。试想一下,如果刘邦没有私放徒役,也就不会铤而走险地搞了一套夜斩白蛇的故事,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沛县起兵”、“汉中封王”、“楚河汉界”等历史桥段。当然,历史还会有另一个“刘邦”出现,但他说不定会在亭长的任上郁郁而终。
我们传统文化讲究“虚怀若谷”,有才华得藏着,害怕枪打出头鸟。但事实上,人才有的是,机会却不常有,你不展示自己,就给了别人展示的机会。当然,“露才”是一门学问,不但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才”在什么方面,还要知道“才”有多高,才能知道在什么场合去“露才”,怎么“露才”才巧妙,而不被人诟病。
总之,明明德要学会聪明地“露才”!
文案堂,用心写书,下一篇会更好
特别预告:《【一口老鸭汤】(2)新民先新己》近期推出,敬请期待
作品回顾请进入《文案堂》作品目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