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里下河的女儿》也是大段老师的推荐,她为这本书画的一幅画。毕飞宇的序里提及历史的余数,历史只能是概括,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有那些被符号化的人和事才有可能成为历史,而大部分的我们都是历史的余数。是没有被记下来的部分。冯大生写的是母亲以及里下河普通而又艰辛的劳作与生活,却也是一种传承至今的文化的生命范本。是很多大地上普普通通的人们如何劳作,如何持家、如何养育子女、如何隐忍坚持的每一天单调而又重复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我童年少年时所生长的环境和熟悉的场景。
坐在城墙下,夏日的午后有风,我们在谈能影响我们至今的始终是少年时的生活。后来所经历的人和事大多都忘记,连近两年的事情和人想起都会模糊不清,但一想到童年和少年时的村镇、河塘、田野、山坡、劳作与一年四季的场景与细节,记忆就好像一团丝线从心底和脑海里被抽出来,越扯越长,丝线柔韧而从不断绝,甚至深刻到撕扯出来的疼痛感和喜悦感。
最近在刷屏的二舅,包括前段时间口碑很好的半隐尘烟电影,各种鸡汤和灵魂段子出来。感动一波又一波的人。我属于没有被感动的那一群,但我满心的只有酸楚。他们是我众多普通的乡亲中的一个,在镇子上村子里都有很多个二舅三舅大姨二姨。苦难不是用来感动的,苦难也不是艺术的源泉。
我又想起了余秀华,还有韩仕梅。只是余秀华比韩仕梅活的更肆意。尽管我知道大部分人包括诗人们对于余是不屑的,也许她是粗俗的,也许她也是个泼妇,也许她的诗并没有什么深邃的意义,但她是活生生的一个农村妇人,带着残疾一直被压在尘埃之下勉强呼吸的普通人,却也是因为被符号从而也将进入历史的一部分。
不管怎样,她始终都是活色生香的一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