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七蒙主
前段时间出现了千股跌停的惨状,是受中美贸易战影响,还是世界杯的节日效应,再回头找原因,往往都是不正确的。但是比较明确的是,A股不太抗跌,有点风吹草动,市场波动就比较大。
在连续下跌的过程中,总会有专家、股神站出来,呼吁大家要坚持价值投资,不要在乎一时的涨跌。但实际情况是几个月时间,指数跌了20%,个股有些跌幅甚至达到50%。
很多股民将信将疑,等到的不是反弹的机会,而是千股跌停的惨烈。是不是很神奇,名嘴每次出现的时间总是在大跌之前,甚至抛出“婴儿底”的言论忽悠股民。
在千股跌停的时候,专家、股神就不见了踪影,集体保持沉默。股市里最不能相信的,就是没有炒股实战经验的专家,因为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所谓的专家是如何忽悠股民的?A股到底适不适合价值投资?有些问题想明白了,就知道股市的险恶了,只有极少数人能在股市中生存下来。
换句话说,炒股只是积累财富的过渡工具,资金少的散户,才会把大部分身家置于高风险的股市。达到一定资金量,股票配置的比例并不会很高。
为什么说股市专家,都是骗人的?
想起大猩猩扔飞镖选股票的实验,结果比专家收益还好,当然扔飞镖是无意识的太随意了,但是至少说明了在投资中还是有“运气”存在的。
由于金融行业存在信息的高度不对称性,尤其是买股票需要预测未来收益和走势,散户都是非专业人士,很多术语、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都搞不清楚,才有了各式各样的专家。推荐各种题材、股票,总之让新韭菜积极入市,让老韭菜坚持价值投资。
具体是怎么操作的,大家可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文艺作品总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具体操作手法看看火爆的短剧《东方华尔街》,其中制造股市新闻、传播假消息、包装电影公司等等,非常精彩。当然,越小的市场才越容易操纵,不要直接对号入座,体会一下惊心动魄的过程就好。
从来都不提示股民下跌趋势,只是鼓动大家买买买的专家,说话其实不需要负责任,大不了躲几天避避风头再出来忽悠。股市下跌的时候,都是大资金疯狂出逃,赢取时间拖住一部分股民别太早离场,貌似专家功不可没。
A股到底适不适合价值投资?
不得不说中国股民受巴菲特影响太深了,但是仔细想想资金达到那么大的量级,买入后也很难很快卖掉,而且买入控股权一般还有限售期,价值投资也有顺势而为的意思。
但是,早期巴菲特资金少的时候,开始一定不是长期的价值投资。而且,面对的中国股市比较负杂的局面,如果坚持价值投资,很有可能持有一年,价格又回到了一年前,白白浪费时间。当然,持有时间可以稍稍长点,不是今天买明天卖做短线。
中国的牛市太短了,熊市的时间比较漫长。A股市场的价值投资者比较少,其实情有可原,基金尚且做不到的事情,何苦指责个人投资者。
当然,A股估值较高、上市公司资本回报低,有太多主业不赚钱的公司,所以适合价值投资的标的不是太多;同时,上市公司回报股东的意识不强,股灾回购股票的公司屈指可数;再想想新股中签的概率和难度,新股上市价格还是比较公道的,被炒高之后的次新股风险通常比较高。
价值投资是个相对概念,买入时价格虚高,就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并不是持有时间越长越好。
个人投资者只能买涨,容易忽视风险
由于个人投资者只能买涨,只有价格上涨才能赚到钱,所以心里总是希望涨涨涨。同一个新闻或者消息出来,如果是利好就变得非常乐观,如果有负面消息也不愿意承认,会给出合理解释。导致风险很大的时候,却往往视而不见。
同时,在股市下跌的过程中,一定存在两个相反的声音,一方面是告诉你只是正常的调整,如果大跌就再换一个专家;一方面有个声音告诉你,永远不知道底部在哪里。两种矛盾的观点,你只能根据以往经验去判断,然而让人纠结的是,这次情况总是与上次不同。
所以,专家才有了市场,在你恐惧的时候安慰你,让你放松警惕;在你贪婪的时候鼓动你,让你加大筹码放手一搏,结果深套其中,美其名曰经历过熊市的投资者才是成熟的投资者。
在股市中犯错误,都要付出真金白银的代价,一场暴跌就把很多人踢出局,信心很受打击,因为不论你怎么做好像都是错的,无所适从。
当然专家忽悠只能是一时的,主要还得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好好想想你的投资决策是怎么做出来的?是不是太随意了,有没有犯同样的错误,下次怎么避免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