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曾说:“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我们没什么好抱怨的”
1月底的时候,我在今日头条写了一篇文章,标题为《领导丑态百出,员工同流合污,企业低俗年会的闹剧合适休》,这篇文章我也同步至简书了,结果两天不到的时间,文章阅读量达到了惊人的130W,这也是我在自媒体平台写作的最好成绩。
尽管这个数字令我备受鼓舞,但困惑却也随之而来。
评论区里骂声一片,截图我就不放出来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我的头条看一看。我困惑的原因是,很多人并没有理解我要表达的内容,我实际要说的是,年会属于企业形象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对内的企业行为,大家可以玩闹,但玩闹不等于过分、不等于肆意的宣泄压抑,更不等同于各种下流的性骚扰行为,多数读者只是看到了我举的案例,并没有解读我的思想。
开始我还回复了一些留言,试图为自己证个言,但是到最后1500多条评论涌上来,我也懒得去回复了,因为我觉得即便解释了,也解释不清楚。
其实我倒不是要攻击或是指责读者,因为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不同,认知不同,思维模式也不同,而且我作为写作者,本身就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发表的观点本来就是大家来评说的,我真正感到困惑的,是对自己内容定位的思考,以及表达能力怀疑。
一直以来我写文章是比较谨慎的,虽然我对一些主流价值观并不持认可态度,但我的文章也没有过多的游离在主流之外。写作的时候我会考虑的比较多,我怕自己过于个性化和口语化的表达会引起不理智的碰撞,同时也担心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清晰,会让读者引起误会,比如这篇文章阅读的突然增长,就让我再次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产生了怀疑。
于是我开始认真的思考,我的文章,要表达什么诉求,要给读者带来怎样的价值。
首先,我觉得仅仅是价值观的输出并不足以为读者带来价值,客观说价值观这东西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没人说的清这是什么,以往我在企业里做企划的时候,总是提到企业价值观,但这几年我几乎不提起这个词,因为脱离了可视化的输出,价值观就很难直观的被感受到,所以我给自己的破局想到的第一个方法,就是把价值观的输出变成可视化,不再单纯的描述思维方式,或是对事件的简单思考,我需要更具体的、更完整的对于事件和观点的解读,今后,我的文章将以“主线+辅线”的方式严格进行,主线输出为营销知识+职场现象解读,辅线输出为热点观察+拆书+自己最喜欢的手绘,限制领域,不胡乱写,进而控制自己想要随意表达的意愿。
在表达能力的进阶上,坚持“读书学习+刻意训练”的方法,不断的提升表达水平,尽量不出现歧义,或是晦涩难懂的内容,庆幸的是,我的写作风格已经成型,这一点不用再去费劲心思的去寻找差异化了。
我感谢这篇文章,感谢这个小小的成绩,它给了我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更给了我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的局限和不足,让我重新思考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同时也给了我坚定的决心,既然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那我不妨用“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的言论自由”的心态,来面对今后的写作。
最后还是要感谢读者与粉丝的支持,在评论区里看到了很多价值观相同的人,内心还是非常欣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