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中国文化课》第二单元史迹•悠悠文脉049孤立的里程碑

读书《中国文化课》第二单元史迹•悠悠文脉049孤立的里程碑

作者: 放下皆得 | 来源:发表于2024-08-06 07:01 被阅读0次

孤立的里程碑

元代不仅对戏剧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对绘画的意义也非常巨大

只需举出那幅在中国美术史上地位悬殊的《富春山居图》来约略说明。

1650年,江苏宜兴的一所吴姓大宅里发生了一次文化事件。一位临死的老人太喜欢他所藏的《富春山居图》了,居然想以焚烧的方式让它伴随自己升天,幸好一个后辈从火堆里抢了出来,但话二却已被烧成了两半。这两半现在分别被收藏在台北和杭州。这幅画创作于元代,作者是黄公望。

什么是从明清两代直到现代,有无数和《富春山居图》收藏有关的人,这些人似乎都有点疯疯癫癫,正是这种疯疯癫癫使这幅作品濒临毁灭,又使作品得以延续。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有这般魔力?

大家似乎有一种共识,认为艺术杰作的出现必须有一些良好的客观条件,例如经济的保障,官方的支持,社团的主见,典仪的热闹,社会的重视,民众的关注等等。宋代设立了宫廷画院,称为翰林图画院,由宋徽宗赵佶亲自建制,并不断完善,不少民间画家被遴选为御用画师,从社会地位到创作生态都受到充分宠幸和照料。宫廷画院里也出现过一些不错的作品,但是很奇怪,没有一件能够像《富春山居图》那样引起人们的痴狂。

当宋朝终于灭亡之后,宫廷画院当然也不存在了,南方的汉族画家被贬斥到了社会最底层,比之于前朝的御用画师,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但是,正是在远离官方、远离财富、远离地位、远离人群、远离关注的环境中,《富春三居图》出现了。

当它一出现,人们就立即明白宋朝宫廷画院所提供的一切优渥条件,大半是艺术创作的障碍。

诚然,宫廷画院的作品是典雅的,富贵的,严整的,豪华的,细腻的,什么都是了,只缺少一点点别的什么。那就是缺少了独立的自我,缺少了生命的诗语,缺少了生态的纯净,缺少了精神的舒展,缺少了笔墨的洒脱。《富春山居图》正是有了这一点点,便产生了魔力。

这幅画的作者黄公望是彻底个人化的艺术家,因此他的生存特征比任何一个宫廷画家都重要。他无帮无派,难于归类,因此也比深厚的吴门画派、扬州八怪更为重要。

黄公望是一个籍贯不清,姓氏不明,职场平庸又入狱多年的人。出狱之后他也没找到像样的职业,卖卜为生,过着朝野平民的日子。

忧思,侠气,博学,贫困,好酒,在当时能看到他的人们眼中,这个贫困的酒徒似乎还有点精神病,他有着各种各样让人费解的生活状态。

黄公望就这样活了很久,他是85岁去世的。对于他的死有一种很神奇的传说,至于他到底是怎么离世的,大家其实并不知道。黄公望不必让大家知道他是怎么离世的,因为他已经把自己转换成了一种强大的生命方式《富春三居图》。

人间的一切都洗净了,只剩下了自然山水。对于自然山水的险峻奇效,繁叠也都洗净了,只剩下平顺,寻常,简洁,但是对于这么干净的自然山水,它也不尚写实,而是开掘笔墨本身的独立功底,也就是收纳和消解了各种模拟物象的具体手法,如皴、擦、点、染,只让笔墨自足自为,无所不能。

正是在黄公望手上,山水画成了文人画的代表,并引领了文人画,结果又引领了整个画坛。

没有任何要成为里程碑的企图,却真正成了里程碑。

不是出现在文化盛世,而是出现在短暂的元代,铁蹄声声的元代脱离了中国主流文化规范,元代正像中国传统戏剧的最高峰,元杂剧也出现在那个时代,被视为古代文艺文物珍宝的青花瓷,还是出现在那个时代。

相比之下,文化盛世往往反倒缺少文化里程碑,这是文化盛世的悲哀。

相关文章

  • 《中国文化课》何奕读书分享

    何奕读书分享2020.3.29 《中国文化课》 今天读完第二单元,很开心每天10分钟,快读完一半,虽然这种方式比较...

  • 文脉悠悠

    关于文学,心里要有数,传承是大于创新的。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每一个时代都会诞生被后世追寻铭记的作品和人物,之所...

  • 20200606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今天开始,进入《中国文化课》第三单元,“大道·儒家佛家道家”。 这一单元,使中国文化有了高尚灵魂,并与天地接通。大...

  • 《中国文脉》读书感悟

    这本书,我已经读过一遍了,时间久了,再次翻阅,感觉很陌生。(中国文脉,是指中国文学几千年发展中最高等级的生...

  • 《中国文化课》第一单元读书笔记

    第一单元读书笔记 01 非常有幸读了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化课》。这是第一次以通俗的方式全面科普传统文化,搭建一条精...

  • 听读《中国文化课》第二单元

    【励志语分享】不要担心起点低,那只是我们出发的原点。只要肯一步一步向上攀登,哪怕步子再小,也依然会一点一点上升。人...

  • 假期余额为零也能旅行,这本可以带你打卡5年的日历,了解下

    《古迹寻踪日历》源于《中国文化史迹》 《中国文化史迹》是日本古建筑学家及专门研究中国佛教的学者常盘大定和他的朋友日...

  • 【作品推荐||余秋雨《寻觅中华》】

    《寻觅中华》是与《中国文脉》大抵相同的一本书,所不同者是《中国文脉》多了前言和后文两章而已。 《中国文脉》我在大一...

  • 中国文化对我有什么用?

    我本周重新看了遍樊登读书会解读余秋雨老师的《中国文化课》,给了我一些启发以及感想,我想本周来说说。 《中国文化课》...

  • 《中国文脉》读后感|所谓文脉

    “文脉既隐,小丘称峰;健翅已远,残羽称鹏。” 当年余秋雨教授便是因为中国文脉几乎隐没而开始执笔抒写这部《中国文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中国文化课》第二单元史迹•悠悠文脉049孤立的里程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lxo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