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十六·五一】
峄亭闻余到,以诗迎云:“使回捧读五云笺,如获珍珠满百船。引领南天非一日,者番望月月才圆。”“膏泽流传五十年,甘棠蔽芾已参天。忽闻召伯重来信,父老儿童喜欲颠。”又和余《留别》云:“半月追陪兴正豪,平生饥渴一时消。相逢不敌相思久,忍听骊歌过野桥?”“河桥送别满城悲,驻马临风怨落晖。人影却输原上草,江南江北傍征衣。”
五云笺,即云笺,音yún jiān,释义是有云状花纹的纸。纸之精致华美,尺幅较小者,叫“笺”。笺纸用作书札,称“信笺”;用以题咏写诗,名为“诗笺”。古代有五色笺,南朝·陈·徐陵《玉台新咏集序》:“三台妙迹,龙伸蠖屈之书;五色花笺,河北胶东之纸。”而“五云”有“五色祥云”之意,故云笺也称“五云笺”,南京艺术学院收藏的清翁方纲手稿《诗钟》就是写在诗笺上。该诗笺右侧有“五云笺”三字,左侧下方有“瑞松制”字样,为橙色花笺,印有云纹线条,纸面无蜡、无边栏界行。单页长24厘米、宽12.5厘米。在本条诗话中,“五云笺”代指信札。
南天,音nán tiān,意思是南方的天空,南方,有时特指岭南地区,越南自称。唐·李颀《送卢少府赴延陵》诗:“北固波涛险,南天风俗殊。”在本条诗话中,南天指南方,“引领南天非一日”,言袁枚引领南方文坛已经很久了。
者番,音zhě fān。意思是这番;这次。宋·晏几道《少年游》词之三:“细想从来,断肠多处,不与者番同。”《儿女英雄传》第十五回:“何用《汉书》来下酒?者番清话也消愁。”
膏泽,音gāo zé,意思为滋润土壤、作物的雨水,常用于比喻恩惠。三国·魏·曹植《赠徐干》诗:“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晋·葛洪《抱朴子·博喻》:“甘雨膏泽,嘉生所以繁荣也,而枯木得之以速朽。”元·王祯《农书》卷十八:“然皆洑流内达,膏泽傍通,水利之中,最为永便。”《孟子·离娄下》:“谏行言听,膏泽下於民。”焦循正义:“为臣之时,谏行言从,德泽加民。”汉·班固《西都赋》:“功德著乎祖宗,膏泽洽乎黎庶。”
甘棠蔽芾,音gān tang bì fèi,即“蔽芾甘棠”,出自《诗经·召南·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意思是:“茂盛的甘棠树,不要砍伐它!召公在这里露宿过。茂盛的甘棠树,不要伤害它!召公在这里憩息过。茂盛的甘棠树,不要攀折它!召公在这里暂住过。”甘棠:棠梨,杜梨,高大的落叶乔木,春华秋实,花色白,果实圆而小,味涩可食。蔽芾:茂盛。树木高大茂密的样子。召公在治西方的时候,治理得当,人民和睦。等到他去世了,人们怀念他,连他种的树都不忍心破坏,后人便作了这首诗来纪念他。全诗纯用赋体铺陈排衍,物象简明,而寓意深远,真挚恳切,体现了人民对召公的赞美和怀念。《诗经·召南·甘棠》记载的故事,发生在岐山县西南4公里处的召亭村(刘家原村)。召公祠旁生长着一棵茂盛的棠梨树。三月花如白雪,八月果实累累,风景秀丽迷人。西周时,周文王庶子召伯,辅成王时外出巡视于此,在棠树下休息,有人向他讼诉,召公当即进行判断处理。他这种爱民行为深受人们爱戴,过后,人们看到这棵棠梨树就好像看到召伯,把这棵树看成是召伯的象征,纷纷歌咏以示怀念,因而这个村庄就叫做甘棠。古时甘棠设有驿站。唐时,又建有甘棠馆。据传,当时这里茂林修竹,青山绿水,风景优美。历史上名人雅士多会于此。唐代诗人刘禹锡、杜牧,宋代欧阳修等曾到这里饱览山水,凭吊古人,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召伯,音shào bó,即姬奭(生卒年不详),又称召公(一作邵公)、召伯、召康公,西周宗室(一说周文王庶子),西周宗室、大臣。姬奭佐武王灭商后,封于燕(今北京西南琉璃河乡),后由其子就封,自己留于王都,成王时任太保,为三公之一,曾掌理东都的修建,又与周公分陕(今河南陕县西南)治国,成王卒,受遗命辅佐康王,享高寿。奭,音shì。
骊歌,音lí gē,意思是告别的歌。即《骊驹》,逸《诗》篇名。古代告别时所赋的歌词。
河桥,或指灞河桥,古人离开长安时告别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