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易传
* 儒家的新方向
* 两套语言
* 道器之间
* 三才之道
*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 儒家的新方向
* 从经到传
* “十翼”
1. 从经到传
(1). 《易经》
* 《周礼·春官宗伯·大卜》曰:”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据说《连山》以艮卦为首,《归藏》以坤卦为首。二书均已亡失,唯剩《周易》流传下来。
* 郑玄:“夏曰连山,殷曰归藏,周曰周易”认为《周易》为周代的《易经》。即周朝的卜筮之书。
* 《易纬》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2).《易传》
* 《易传》是最早的一部解释《易经》的书。一般认为《易传》由战国时代的儒家所作。
* 《汉书艺文志》认为“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是说伏羲氏画八卦,周文王演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
2. “十翼”
* 《系辞》上下《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
* 《彖传》上、下两篇是说明每一卦的基本思想,解释卦辞。
* 《象传》上、下两篇,一部分是说明如何按照卦的基本思想去行动(又称为”大象”),一部分是解释爻辞的(又称为”小象”)。
* 《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两卦的基本思想的。
* 《系辞传》上、下两篇是总论《经》的基本思想的。
* 《说卦传》是总述八卦代表的各类事物及其原理、变化等。
* 《序卦传》是对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说明。
* 《杂卦传》是说明各卦之间的关系的。
二. 两套语言
* 占筮语言
* 哲学语言
* 朱伯崑在《易学哲学史》中指出:《易传中有两套语言:一是关于占筮的语言,一是哲学语言。有些辞句只是解释筮法,有些辞句是作者用来论述自己的哲学观点,有些辞句二者兼而有之。
1. 占筮语言
* 指占筮时所用的语言。偏重于从筮法的角度解释,被成为象数学派。如《系辞》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是讲精气鬼神说。而东汉郑玄却以筮法中的七八之数解释”精气为物”,以九六之数来解释”游魂为变”。
2. 哲学语言
* 偏重从哲理的角度来解释其中的筮法问题。如《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本讲画卦的过程,讲的是筮法问题。被后来许多哲学家和易学家解释为宇宙生成论。
三. 道器之间
* 道与器
* 象
1. 道与器
* 《系辞传》作者明确地讨论了一般原则(”道”)和具体事物(”器”)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道”是没有具体形体的,所以叫”形而上”;具体事物是有形体的,所以叫”形而下”。在他们看来,”形而上者谓之道”的”道”就是”易”的八卦体系,”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器”是由”道”派生出来的。
2. 象
* 《易传》认为象是连接道与器的中间环节,他们把八卦体系,作为人认识世界、创造各种器具的出发点和模式。
* 他们把《易经》看成是包罗万象,总括了天地之间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永恒绝对真理。他们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包括)天地之道”(《系辞上》)
四. 三才之道
* 《易传》将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和法则,称为”天道”和”地道”,将人类活动的规则称为”人道”。
* 《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 《说卦》:”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章。”
五. 一阴一阳之谓道
*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系辞》)
“一阴一阳”是说,又阴又阳,即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这就是”道”。
六. 思考
* 谈谈《易经》与《易传》的关系。
* 《易传》的“三才之道”包括那些内容?
* 如何理解“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九讲:荀子
* 荀卿,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於齊。騶衍之術迂大而閎辯;奭也文具難施;淳于髡久與處,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田駢之屬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禨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猾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 儒家的分化
* 性恶论
* 天论
* 礼与人道
* 正名
* 虚一而静
一. 儒家的分化
孔子以后,儒家分为八派:
* 子张之儒
* 子思之儒
* 颜氏之儒
* 孟氏之儒
* 漆雕氏之儒
* 仲良氏之儒
* 孙氏之儒
* 乐正氏之儒
二. 性恶论
1. 性与伪
*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性恶》)
*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性伪合,然后圣人之名一。天下之功,于是就也。” (同上)
2. 化性起伪
* “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
*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同上)
3. 涂之人可以为禹
* 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为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 (《性恶》)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是因为人本来是善的;荀子论证涂之人可以为禹,是因为人本来是智的。
三. 天论
1. 天行有常
*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祆怪未至而凶。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天论》)
2. 不求知天
* 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唯圣人为不求知天。 (《天论》)
3. 制天命而用之
*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天论》)
四. 礼与人道
1. 礼之起源
*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礼论》)
2. 礼之作用
* 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生、人之始也,死、人之终也,终始俱善,人道毕矣。
* 礼者,谨于吉凶不相厌者也。
* 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者也。(《礼论》)
3. 人道
* 凡用血气、志意、知虑,由礼则治通,不由礼则勃乱提僈;食饮,衣服、居处、动静,由礼则和节,不由礼则触陷生疾;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诗曰:”礼仪卒度,笑语卒获。”此之谓也。(《修身》)
五. 正名
1. 名之起源
* 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贵贱明,同异别,如是则志无不喻之患,事无困废之祸,此所为有名也。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 (《正名》)
2. 名与实
*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 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 (《正名》)
3. 三类谬误
* “见侮不辱”,”圣人不爱己”,”杀盗非杀人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名者也。
* “山渊平”,”情欲寡”,”刍豢不加甘,大钟不加乐”,此惑于用实,以乱名者也.
* “非而谒楹”,”有牛马非马也,”此惑于用名以乱实者也。(《正名》)
六. 虚一而静
1. 虚、一、静
* 所谓”虚”,就是”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也就是不要为已有的认识(知识)妨碍将要接受的认识。
* 所谓”壹”,就是”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也就是说,人可能同时有两种不同的认识。”壹”则要求人不要使同时接受的不同认识互相妨碍。
* 所谓”静”,就是”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也就是说,不要使幻象、假象扰乱正确的认识。
2. 大清明
* 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 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恢恢广广,孰知其极?睪睪广广,孰知其德?涫涫 纷纷,孰知其形?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 (《解蔽》)
七.思考
* 荀子的“性恶论”与孟子的“性善论”有什么不同?
* 荀子对于当时谬误学说的批评?
* 谈谈“虚一而静”的内容?
第十讲:韩非子
韓非者,韓之諸公子也。喜刑名法術之學,而其歸本於黃老。非為人口吃,不能道說,而善著書。與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為不如非。非見韓之削弱,數以書諫韓王,韓王不能用。於是韓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執勢以御其臣下,富國彊兵而以求人任賢,反舉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實之上。……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蠹、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 ……或傳其書至秦。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韓非之所著書也。」秦因急攻韓。韓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悅之,未信用。李斯、姚賈害之,毀之曰:「韓非,韓之諸公子也。今王欲并諸侯,非終為韓不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歸之,此自遺患也,不如以過法誅之。」秦王以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遺非藥,使自殺。韓非欲自陳,不得見。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 法家
* 法、术与势
* 道与理
* 历史
一. 法家
* 法家渊源
* 法家代表人物
1. 法家渊源
*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汉书·艺文志》)
* 2. 法家代表人物
* 李悝
* 商鞅
* 申不害
* 慎到
* 韓非
二. 法、术、势
* 法
* 术
* 势
* 二柄
1. 法
商鞅重法
* “法者,宪令著于官府,刑罚必于民心,赏存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韩非子·定法》)
2. 术
申不害重术
* “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定法》)
3. 势
慎到重势
* 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贤人而诎于不肖者,则权轻位卑也;不肖而能服于贤者,则权重位尊也。尧为匹夫,不能治三人;而桀为天子,能乱天下。吾以此知势位之足恃,而贤智之不足慕敬重也。(《韩非子·难势》)
4. 二柄
* 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二柄》)
三. 道与理
* 道与理
* 缘道理
1. 道与理
* “道”不是什么精神主宰,没有任何神秘色彩。他明确地讲:”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合)也。”(《解老》)
* “道”不是在万”理”之外的另一种规律,”道”就在万”理”之中。“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解老》)
* 韩非第一次把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道”和”理”。他说:”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解老》)这就是说,”理”是构成每一具体事物的具体规律,而”道”是使万物所以成为那个样子的一般规律。
* “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解老》)
2.缘道理
* “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妄)意度也。”(《解老》)
* “因天之道,反形之理,督参鞠之,终则有始,虚以静后,未尝用己”(《扬权》)
* “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
* “偶参伍之验,以责陈言之实”(《备内》)
四. 历史
* 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有人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韩非子·五蠹》)
五. 思考
* 为什么说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 韩非子是如何论述道和理的。
* 谈谈韩非子的历史观?
第十一讲:董仲舒
* 汉初的儒家与道家
* 大一统
* 德与刑
* 天人感应
* 名论
* 性与情
一. 汉初的儒家与道家
* 汉初黄老思想
* 陆贾
* 贾谊
1. 汉初黄老思想
* 汉代初年,一度选取了道家学说作为统治思想。汉初几十年间,黄老之学受到当时朝廷的尊崇。
* 黄老之学的经典是《黄帝书》和《老子》。
* 汉初黄老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盖公和曹参。
* 汉文帝、窦后以及汉景帝,都尊崇黄老之术。
2. 陆贾
* 陆贾(约公元前240年—约公元前170年)是汉初著名的著作家,思想家,著有《楚汉春秋》和《新语》。
* 《新语》的主要内容是总结秦亡汉兴以及历史上兴亡成败的经验,为汉代统治提供一个治国方针。他所提供的治国方针以儒家的”仁义”为主,而以道家的”无为”为最高理想。
3. 贾谊
* 贾谊是汉初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洛阳人,生于公元前200年(汉高帝七年),死于公元前168年(汉文帝十二年)。
* 他的著作,后人编为《贾谊新书》
二. 大一统
1. 王道通三
*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之法以人随君,以君随天。”(《汉书·董仲舒》)
*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王道通三》)
2. 独尊儒术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三. 德与刑
*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养长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虚空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汉书·董仲舒传》)
董仲舒把阴阳看成是”天”的两种基本因素,德、仁爱、生育等等都是”天”的阳这一方面的表现;刑、杀等则是”天”的阴这一方面的表现。”天意”欲生不欲杀,以示”天”之仁爱之心。君主上法于天,政当以”德化为本”,故应”任德不任刑”。
四. 天人感应
* 以类相感
* 人副天数
* 谴告
1. 以类相感
* “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周将兴之时,有大赤乌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者。武王喜,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见此以劝之也。”(《同类相动》)
*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同上)。
2. 人副天数
*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
* 从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人副天数》)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醒)瞑(睡眠),天有昼夜。
* 从人的感情意识来说,人有好恶,天有暖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
* 至于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天意”、”天志”的体现。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
3. 谴告
*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
五. 名论
* 深察名号
* 正名
1.深察名号
* 名是决定是非的标准,是非应该由”名”来决定,他说:”名之审于是非也,犹绳之审于曲直也”(《深察名号》)。
* “事各顺于名,名各顺于天”(同上),事由名决定,名由”天”决定,”名”就是圣人代表”天意”给事物起的名称:”鸣而施命,谓之名。”(同上)
2. 正名
*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号为诸侯者,宜谨视所侯奉之天子也。号为大夫者,宜厚其忠信,敦其礼义,使善大于匹夫之义,足以化也。士者,事也。民者,暝也。”(《深察名号》)
六. 性与情
* 性仁情贪
* 性三品说
* 性善论
1. 性仁情贪
* 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阴阳也。言人之质而无其情,犹言天之阳而无其阴也。(《深察名号》)
* 人之诚有贪有仁。仁贪之气,两在于身。身之名取诸天。天两有阴阳之施,身亦有贪仁之性。(同上)
2. 性三品说
* 董仲舒在人性论问题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之性,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筲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因此,也可以不叫做性。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可以叫做性。
3. 性善论
* 他认为人性虽包含了善的素质,但不经过教化还不能成为善,他说:”禾虽出米而禾未可谓米也,性虽出善而性未可谓善也。”(《实性》)
* 要达到性善,必须经过圣王的教育,他说:”卵待覆而为雏,茧待缫而为丝,性待教而为善。”而担当教育者的责任的就是封建统治者,他说:”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圣王的任务是”继天成性”,即奉天命教化百姓,使百姓成为善良的人。
七. 思考
* 谈谈董仲舒德天人感应思想?
* 谈谈董仲舒的刑德理论?
* 论述董仲舒的性情论?
* 谈谈董仲舒在儒学中的地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