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饭总是买着吃,她和他都够了,这个早晨,她决定自己做。在饭食上,两人口味一致,要求清淡。
“那就清水下面条吧,这早饭,简单又好做。”他提议道,话音里透着豁达和理解。也是的,他从小就喜欢面,已经有好多天没有吃到“清水煮面条了”,她想。
她和他的“清水煮面条”,也是要有几样必不可少的食材,比如说青菜,当然,还有鸡蛋和香肠,这些店里都有。
门外就是小市场,菜摊都很小,甚至少量的一种蔬菜也可以称为一个菜摊。这里的大部分蔬菜,原汁原味,就如同没有化妆美容过的姑娘,一眼就能分出丑俊。
她需要先去买点绿色青菜。市场头上的几个菜摊,有一些没长大的半大青萝卜,几棵刚开始卷心的大白菜。它们都是初长成的“青苹果”,个头不大,口感也有点涩。小市场上的它们,几乎都是被挑剔出来的,地里剩下的才是准备过冬的菜蔬。她和他来自农村,自然熟悉时令对蔬菜的要求。如果想好好地享用这两种菜,那得霜降以后。只有被霜打过,它们才算是真正的成熟。
几乎每个菜摊都有茄子,但它仍然不是她的选择,一是颜色不对,况且这茄子还喜欢油水。“清水”是不喜欢茄子的,有一次,她和他竟然一起说了这话。对了,夹肉的茄盒,本地应该算是最常见到的一种做法,但她是轻易不做的,工序复杂且不说,它属于大油水的菜品,偶尔做一回吃吃也罢。
当然还有绿色的小油菜,但这长相似白菜的青菜,特别适合用五花肉炒着吃。而“清水下面条”的锅里放入它,熟了的菜帮一不小心,就煮绵了。所以,对于她来说,油菜也不是最好的选择。
这个小市场上,摊位最多也不过二十个,一段时间下来,不光她认识了多数摊主,更有那多年就种菜的摊主也早熟识她。她买菜,不仅从不还价,而且有什么小事,比如说摊主需要个零钱,或者一时走急,忘了拿凳子,来店里借个马扎坐坐的,她都很爽快地答应。
“过来了?妹子!”前边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婆婆,朝她打起招呼。老人自然也是熟人,她是随着姐姐叫老人是嫂子的,老人也高兴,仿佛年轻了几岁。老婆婆和姐姐是本家,是附近城中村的原始居民。目前,老房子还没有拆除,闲不住的老人就在院里院外全种了蔬菜。吃不了,自然可以卖,挣钱又锻炼身体,这已然是现在许多人羡慕向往的理想生活模式。老婆婆种菜上心,而且都是应时菜,因此,她也是老人固定的金粉。
笑着在小菜摊停下,她果然看上了老人还带些露珠水的茼蒿。这几把刚刚拔下来的绿叶菜,根上有着新鲜的泥土,叶子葱绿。
再小不过的家,就她和他两人,是吃不动多少菜的。她买一把最小的茼蒿,这需要三元两角。尽管老人要给她抹去零头,但她还是一分不缺地用微信付款,给老人发过去了。
喜欢的蔬菜买到了,她又去不远的隔壁店拿了两包刚压出来不久的面条,这才满足地转回来。
洗菜,切香肠,一切准备妥当,她觉得这顿早餐已经做好一半了。
她打开电锅,水很快烧开了。先打入两个鸡蛋,用勺子轻轻转转,让荷包蛋定型,再下入水中一把鲜面条,同时把切好的香肠片放进去,用筷子搅动一下,盖好锅盖,等着水开。切好的茼蒿,要在面条出锅前放入,再一次水开后,面就煮好了。
“茼蒿本身有咸味,所以,这顿早餐就省了再加入的盐分。”她说道,像是对自己,又似乎是对柜台内的他说。
家中总是她做饭,有好多次,她甚至在想,万一他想吃“清水煮面条”,而她总有不在他身边的时候,如果他能听到她一句半句的嘟哝,到时候自己做着吃,也能轻车熟路一点。
“别忘了点几滴香油!”也许闻到了饭香,他从手机上抬起头,看见她要去拿碗盛面条,赶紧喊道。
“你不说我还忘了,不用点香油了。东边邻居油条店,刚开业不久,你不是喜欢那家的老油条吗,买两根去吧。”她笑着催促一般地说道。
在店里做饭,也有好处,即用即买,不用担心记性差。
“就着油条吃面条,这早饭看起来养眼,吃起来味道也不错,当然,营养方面,也不差多少。你做饭越来越入心了。”放下筷子,他看着她笑着说,然后起身就要朝电脑房走。
不好,老夫子想溜,他又忘了“一方做饭一方要洗碗,做饭要协同”的约定。她这样想着,赶紧也随着他起身。然后,朝着他一推饭碗,扔下一句话就朝外走:“刚才邻居小媳妇让我去她店里一趟,不知有啥事,我急着做饭忘了。我待一会就回来,别忘了你的刷碗任务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