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进入陌生的环境,心中会有一些不适,拘谨,恐惧,压力感等。
这其实是儿童时的情感依恋模式,形成了对陌生环境的情景潜意识感受模式。
儿童时的情感依恋,产生于父母或养育人对其的反应态度。
阿米尔莱文与蕾切尔·赫尔勒两人在《关系的重建》中认为:一个人儿童时期的三种依恋人格,影响、沿袭到成人在爱情婚姻中依恋关系。
1、安全型依恋
儿童时父母或养育他的人,对于儿童的需求哭闹,比较敏感,让他能获得被重视的感觉,他对父母形成的依赖关系,就是安全的,这叫安全型依恋。
它对应于成年后的爱恋关系,就是安全型依恋,恋爱中的人享受这种亲密关系。
2、焦虑型依恋
当儿童在需要帮助时,父母或养育人断断续续的,时而重视,时而忽视,就会让孩子感到焦虑,缺乏安全感。形成焦虑型依恋。
成年后,他的内心对于爱人之间的关系,产生不安全感,就会激活儿时的那种不安全感,形成焦虑型依赖。
心中缺乏对方爱的深浅判断,总想着越发靠近,来获得安全感。
一离开自己的视线就疯狂打电话的,就是焦虑型。给对方增加了很大心理压力。
3、回避型依恋
当孩童需求时,得不到父母的回应,而遭遇冷漠忽视,就会产生回避型依恋。
他成年恋爱中,会因此惧怕恋人的亲密行为,感觉亲密让他失去独立个性,就刻意回避爱人,若即若离。
一个人童年在原生家庭中的建立的依恋模式,决定了成年后的爱情心理依恋的模式。
因此父母在孩子童年时,一定要耐心细致,充满爱意地对待自己的孩子,建立和谐亲子依赖关系,影响他未来美好的爱情依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