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课回听,讲师:北辰
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持者。
想要跟孩子顺畅的沟通,一定要有同伙效应:与孩子的目的地是一致的。不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把彼此变成对手。
女性焦虑、生气、情绪能量失衡状态,
妈妈就像一个加油站,需要先自己充满能量,时常被充电。同时也要保持加油管道(沟通)顺畅。有了油,还需要修复沟通管道。
18岁以前,分为三个基础阶段
第一阶段:0-6岁,最需要爸爸妈妈的时候,极度渴望爱,需要爱。出生从安全的子宫到外界,ta会充满焦虑、剥离感。吃的再好玩的再开心,都无法弥补父母的爱的缺失。
第二阶段:7-12岁,少年儿童阶段,立规矩、定习惯非常关键的习惯。生活独立性的习惯,对自己事情的责任心,对父母的感恩心。攻击对外、对内。攻击你的内容(和形式)不重要,重要是他攻击你背后的情绪(表现)。ta为什么会这样?为了激怒你,他为什么要激怒你?因为ta觉得你不是我的支持者,是我的对手和敌人。这不是他不爱你,也并不是觉得你说的错,只是在情绪上觉得“你是我的对手和敌人”。当人遇到“对手”的时候,人的心理防御本能出现,会不自觉的自我保护。气愤和委屈,荷尔蒙异常情况下,
矛盾性依恋关系:跟你对着干、吵。 vs 回避型依恋关系:躲着你。
家长不要因为认知的问题,做出负面的反应,不要做恶意的揣测。你的孩子是爱你的,只是没找到正确的方式。
家长学会区别自己的职场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每天回家路上,离开工作环境开始,冷静5分钟,告别职场社会角色(自我调整)再回家(路上开始设想家里孩子需要的是什么),自我调节,
最痛的时候,就是最难的时候,成长最快的时候。要先认可他的痛苦和累,当你觉得难的时候,就是你在进步的时候。
父母切忌:极度的贬低打压包括无声的语言(眼神)、主观评判(贴标签、打击孩子自信,让孩子越来越远失去沟通兴趣)对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不要轻易评判、威胁攻击(本身有逻辑问题,爱咋咋滴 ,不断重复的废话,孩子在自然惩罚中成长也比错误的教育都好)、甩锅辩解(最影响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的,家长一定要没事示弱示弱示弱!!良药,抬高对方,让对方有内驱力,但凡跟亲子沟通有问题,家庭亲密关系也一定有问题)~~~去掉这四个问题,亲子沟通问题就减少了大半。
愿你作为家长,有足够的抗压能力,逆商,完成了去中心化。情绪管理,自我和解,沟通的
逆商:孩子容易玻璃心,抗压能力弱,小时候父母过渡满足物质,失去精神
提高逆商,对孩子要进行去中心化教育6-12岁:①宝贝爸爸妈妈都是平凡人,很普通,我们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某些方面很优秀,或许努力之后还是很普通人;②儿子,你也是个普通的孩子,你有比别人厉害的地方,也有比别人差的地方,我们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是宇宙的中心,没有人能随时让我们满意,没有事情的发生让我们随时成功,一定要付出努力;③一个人真正长大了或者成熟了,就是他知道了自己很平凡,但他不会放弃努力,他想去让自己变得优秀,在过程中努力,在结果中接受,我们全力以赴就好。妈妈对你的期待也是这样,希望你对自己不要有过高的要求,不要有太大的压力。遇到事情没成功,我们继续努力,找找为什么没成功,如果我们拼尽全力的,这个结果我们接受。
去中心化的标志:我意识到了,我怎么努力都做不到,但我不会放弃拼尽全力。在过程中努力,在结果中接受。
人的一生,什么是成功?我努力了,我无怨无悔。
无论做什么孩子都不沟通的,怎么办?
首先,减少你的语言和行为,减少对孩子的关注。至少打对折。但凡出现沟通僵局,都是“超限”,多了,因噎废食。,但凡超限了拒绝沟通的孩子都是有追求独立自主卓越品行追求的孩子。家长过度焦虑,孩子的每一个行为,你都能联想到各种最坏的结果。所有上瘾的行为都是在其中赋予了额外的社交和情绪价值需求(因为这些在现实中家庭里无法获得),现在的孩子连接世界互动的信息都是在网络上,所以容易成瘾。越不让玩,越想在其中寻找(社交和情绪价值),真正有问题的孩子,就是连在玩的时候都默不作声。
要先搞清楚这个孩子哪里有缺失才导致这些(上瘾)行为?
第三阶段:12岁-18岁,青春期
三感缺失:安全感缺失(家庭成员之前不和谐,害怕)、价值感缺失(习得性无助)、成就感缺失。安全+价值=成就
三明治效应:解决一切沟通的最好的最简单易办的方法,倾听、方法、信任。家长接纳理解情绪稳定,引导孩子说出原因。第二层,给到孩子方法,第三层,给予信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