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写到一个阶段,我们有时候觉得需要讨好读者难免会破坏原则。之前大纲写得好好的,生生地把它玩坏了,也就是说我们在思考故事的时候还没完全考虑成熟就去写,难免会匆忙。
尤其是日更的作者,留给写手思考的时间真的不多。也许我们临时下笔用力过度可能会把我们逼到绝境,这种绝境的根源是为了满足读者们的需求和对故事精彩程度的追求。而我们作者又喜欢和读者斗智斗勇,让读者满以为会按照这样的方式去走,结果写手又不愿意让剧情落入俗套,给人很多的不可预料的惊喜感和满足感,这就很考究写手的临场应变能力。
一本书的走向好坏取决于写手的状态。对于日更作者的状态来说,源于情绪,情绪到位容易产生共鸣。如果写手今天心情不错,结果要写主角悲戚的情绪,这种酝酿情绪就很痛苦,想着日更时间不够,把原本美好的心情破坏掉来写真实的痛苦,确实有些让人为难的。这种为难只有写过的人才能知道。
其实写作就是一种情绪的传达,带给读者进入我们世界里的情绪,受到剧情的感染而引起共鸣,所以,有时候就需要逼着自己去换掉自己本该有的情绪来进入写作场景里面。
再就是写作的时候,我们难免会突发奇想灵感,把原本要写的剧情替换掉来获得更多读者的喜欢。一个故事总有高潮和低谷,如果想让故事如同唱歌一样,开始就调子起得高了,唱到中间部分发现自己只是一个男中音,到高潮部分唱不上去是不是很悲剧?
因此,有多大的本事就起多大的炉灶,不要把自己的作品最后玩崩了。其实这样的作者并不在少数,很多长篇作品断更或者太监,有一部分原因就是作者把作品玩坏了。
对于有大纲的作者来说,偶尔临时加一些桥段,最终都会想尽办法回到主场上来,毕竟故事是一段接一段的,有起承转合的。故事的创作也基于创意点的发散思维来完成的,偶尔一次的意外可能会对作品加分,同时也可能会对作品减分,读者自有评判。
在这里我提醒各位故事创作者几个要注意的事项:
1.临时创作增加一些情感人物的尽量要给一个结果。不论是对还是错,都要有结果,算是给读者交代。
2.临时加的剧情要不要脱纲过于严重,同时要设置回旋余地,以免影响整体大纲的主线剧情推动。
3.我们不妨大胆一些,甩开包袱尝试新的写法技巧来改变一成不变的叙述方式来推动剧情。比如:我们用第三视角来看待剧情的叙述,时间长了读者会疲惫,不如偶尔切换成为第一视角对话模式或者心理的描写。都是能让读者环节阅读疲劳,也能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时候用第三视角写?什么时候用第一视角写?什么时候用第三视角和第一视角穿插来写?
第三视角,一般用于环境、剧情铺垫,剧情推动、人物描述等方式来写。通过第三视角来看待整个故事历史和社会背景。我们可以参考一些票房卖得比较好的电影,看是如何用第三视角切换镜头来交代剧情人物的铺设、故事的描述。
第三视角环境描写案例:
秋风瑟瑟吹动地上的枯叶,枯叶随风而动。像似被撵着走得风轮,吹一下动一下,然后静静地躺在街边晒着太阳。太阳高照,晴空万里。尽管烈日当空,但空气随着寒风的呼啸依旧十分寒冷。江宁城的大街上马车轱辘嘎吱转动声、小贩吆喝声,清脆的铜锣声、雀儿叽叽喳喳的欢悦声,讨价还价的叫骂声,还有孩童们嬉闹银铃般的欢笑声。在寒冷的风中让整个城里多了一些活跃的市井气息。
以上来自选自小说《风雨欲来》环境描写片段可以做一段参考,寥寥几笔,把城里的气温、场景、环境体现出来。
第一视角,一般用于人物对话、人物心理描写、人物的五感等方面来写,能根生动地让读者身临其境,带入感更高。能感知人物所处环境和心情。让读者的情绪随之跟着达到一定的境界,能让读者情绪达到共鸣的目的。
第一视角人物心理描写案例:
“入赘!”杨世恭激动地跳了起来,心想还有这么好的事?我这不捡了个便宜儿子?转回头心里一想,入赘之后的王明这辈子就完了!不能考科举了。只能老老实实跟着杨家身后乖乖的当下人一样使唤。如果真是这样谈对王明真的不厚道?王明心里也会怨恨杨家,这不好!王明以后肯定会飞黄腾达的,不能因为入赘耽误了王明的前程,带着怨恨对自己女儿,她过得也不会幸福的,我就要操一辈子心了!杨世恭本来是想让杨家再来提一次亲的,结果王家夫人投桃报李了。
以上选自小说《风雨欲来》的杨世恭和王明的母亲谈联姻的事情,这是杨世恭的一段心理描写,也充分体现出人物的性格,虽然有些纠结,但是从内心来说,他是个商人,懂得权衡利弊,也符合他作为一个商贾身份的人设。这样第一视角描写的带入感就强一些。
我们很多时候容易在第三视角和第一视角的运用上有些含糊。说白了,第三视角可以快速地铺垫让人物入戏,第一视角是让人物能更深刻的刻画性格,什么样的性格注定什么样的命运,也能让剧情顺其自然的过渡。
本来一直想写工具文,有时候完全没有时间和状态。有时间的时候没有状态,有状态的时候没有时间。人生不如意常十有八九,写一篇出来权当混更,也希望和友友们多交流,共同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