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

作者: 潇然雨嘉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18:22 被阅读43次

            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这是多少华夏炎黄的祈盼。于是,繁忙的工作得以休养,漂泊的心灵得以存放,“回家”的脚步任它千山万水也难以阻挡,“回家”的热望纵有金山银山也无法挽留一一回家!
            家人团聚,其乐融融;走亲访友,快乐释怀。无论是阳光普照,还是雨雪霏霏,为了难得的相聚,大街小巷,车水马龙,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温存。
            “回家了吗?”
            “回了,初一阖家团聚了。"
            “就是吗,平时各忙各的,过年了就该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
            坐在一起拉家常,挚爱亲朋聊的主题最多的是温馨的问候和谆谆的叮咛。
            结婚至今,大年初一回家,成了不成文的规则,是铁打不散的信条。自二零零零年结婚,已近二十年了,除了孩子在月子里的那年,我还真没落下过。
            父母在世时,不管是腊月初几回家,还是大年三十就在家,(我在学校居住,离家十几里)临走时,父亲或母亲总是不忘叮嘱:初一可要回来,一起吃饭!温驯、听话的我谨记在心,所以每逢大年初一,我们夫妇总如约而至,迎接我们的除了父母如花的笑脸,就是一桌丰富的家宴。
            记得一年天寒地冷的初一,地上溜滑,自然是不便骑车,我们一路艰难地步行回家。当我们头上冒着热汗走进家门,母亲忙不迭地迎上来,拉着媳妇的手满是心痛地嗔怪:“路不好走,摔了不少跤吧?我就说不让你们回来了,可你爸不让。”
            父亲倚着门框,不离手的烟卷吸不到一半急忙扔掉,赶忙从煤火炉上拎下茶壶,倒入脸盆,鱼尾纹开了花:“还说我呢,你不是出门了好几趟,嘴里时不时地念念叨叨,到点了,还不让我动筷子?”
            听着他们的嘻笑怒骂,唇枪舌战,我的心热乎乎的,一路的疲惫一扫而光,稍作休息,和热了又热饭的父母坐在餐桌旁,边吃边叙,满口生津。
            树欲静而风不止,人欲孝而亲不待。双亲相继离世,接替他们的是我的小哥嫂,每逢大年初一,也必定在家静等我们归来。
            记不清是哪一年的回家日了,只记得走到半路,电车电量不足,估计是到不了家了。当我电话这头讲述情况后,刚说要返回去,“等我”,电话那头便挂了。我们不好意思返程了,只有慢慢地走,只有慢慢地等。
          很快的 ,哥来了,带来了拖绳,心急火燎的,显然是一路风驰电掣。感动之余,我说不用了,让他带着妻女,我单放炮应该是可以的。就这样,我们一前一后,有说有笑地回家了。
            村路口,嫂子在伫立远望。近了,忙接住闺女,说不完的亲昵,道不尽的疼爱。
            风雨无阻回家路,载满了浓浓的血脉亲情。这不由使我想起了今冬执教的《回家》一课时的情形…
            文章的细节相当感人的,这就是所谓的“感人心者,莫先手情”吧。当我引导学生抓细节促感知时,学生找的挺精准,但朗读时,味道总还有些欠缺。尤其是第三次回家的境头,随着情节地铺陈,高潮迭起:再后来的一段时间,母亲无奈说出了心中的顾虑后,半晌无语的海子明白了这样还不行,费鞋啊。怎么办?不能再为二老增添烦忧了,他们实在不易啊。但家太具诱惑力了,家的思念与日俱增,不回家实在难熬!于是,在一个冰天雪地的日子里,海子赤着脚,裹着一身寒气回来了。目睹此情此景,海子的父母无语,我也无语,可班级的孩子们的表现却很木然,朗读的效果反复几次却收效甚微。虽然经过我的示范诵读后,依然未能达到我想要的结果。
            我知道现在的孩子大多没经历生活的艰辛,更没经历过缺钱的苦楚,自然体会不到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当然也就不会为之所动了。
            情有可原,罪无可恕,但干着急也与事无补。我不是有类似经历吗?何不来个现场说法?心动不如行动。
            我让学生合上课本,听老师讲述我的那些年、那些事。学生兴致来了,我的话匣子也打开了…
            那是我上师范的那年的秋季。一个月未回家的我,辗转三四班车后又步行了十几里方回到了家。满脸喜悦的父母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随后我便看到了父亲不经意间闪过的一丝忧郁,尽管只是那么的一现便很快消失了,却实实地如针似箭,深深地刺痛了我,我知道两天后的返程又给他老人家带来了压力,便不再言语,唯有默默地看书。
            晚上临入睡时,沉思许久地父亲说:“明天掰玉米吧?"母亲停下手中的针钱,几近吃惊:“还不熟哩,慌啥呢?"“熟了,天黑时,我特意去地里一趟,可以掰了。”见母亲还想说什么,父亲吹了灯,向母亲示意着什么。我明白了,父亲是为我准备路费和一个月的生活费啊。躺在床上,和衣而睡,不争气的泪水不知何时已打湿了脸颊和枕巾。
            第二天,我们三人便拉着架子车早早下地,任露水打湿衣鞋,赶紧地,一穗儿一穗儿地掰,中午拉回家一车,妈妈做饭,我和爸爸剥壳剥籽;下午继续掰,晚上继续剥;第二天上午、中午重复昨天的故事。待吃罢午饭,赶紧把玉米装袋装车,我拉车,父亲推着前往距家二三里的王店街去卖粮。终于到了,人家却嫌湿不要,我很着急,真想和老板吵架理论。父亲用眼神制止了我,一脸堆笑,边递烟边说着什么。好久好久,父亲拿着钱向我走来,把攥得发热发烫的钱塞到我手里。那该是怎样的钱呢?带着体温,带着艰辛,带着爱意,一股脑儿地向我袭来。
            看我坐上了车,父亲好像很轻松似的点燃了香烟,蛮幸福地抽了几口,又连连地咳了一阵,坐在车膀上。我真想下车,劝他别在抽烟了,可看到他满意地朝我笑了笑,话到嘴边又咽下,怕人嘲笑,赶紧地别过脸去,悄悄地拭去泪痕。车要启动了,我忙向他挥手,算是告别。他又堆满了笑意,大嗓门扬起“拿好钱,该花就花,别委屈了自己!",我的泪又来了,泪光中我看到父亲蹒跚地拉着架子车,艰难地往回走(他的双脚都有几个鸡眼,走路甚是不便,常以自行车带步)。
            不知何时,泪水已经流满我的整张脸。我哽咽了,不得不停顿下来。我只好向同学们说着抱歉,在教室里呆立。有孩子轻轻递来纸巾,有孩子跟着默默流泪。
          情绪稍缓,故事在继续蔓延。自此,我更少回家了,尽量抑制对家的思念。当别的同学在周末纷纷回家时,我便把从图书馆借来书拿出来阅读,有时和不曾回家的同窗相约打扑克,有时一起去城外走走,旧城墙,汝河边,林荫道,常留下我们的足印,留下我们的欢声笑语,留下我们的同学情谊。
            话讲到此处,同学们唏嘘短叹,许多女孩子眼里闪着泪花,就连一向刚强的几个男生眼圈也红红的。
            接下来的课堂好多了,不用我再指导,孩子们都理解了海子的恋家情结,走进了海子的内心深处,顺利地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读起来自然情味十足。
            “多重多重的心事, 今天都放下;多远多远的路程 ,今天都回家;多深多深的疲惫, 回家就融化;多久多久的思念, 化作幸福的泪。”耳边熟悉的歌词再度响起,我的心也软软的,一如岸边的浅滩、湿地。
            回家的感觉,真好!

    回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msx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