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开篇三句话新解
前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是《论语》开篇第一章的三句话,虽然看着浅显易懂,很多人都知道,而且平时也会引用,但是对这三句话的解释,却从古至今都有一些争议。
从字面上看,这三句话可以这样理解:经常的学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吗?别人不知道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但是这样解释,会产生很多疑问。
首先是意思不通。学习并不是愉快的,朋友从远方来不见得要高兴,别人不知道我什么不能生气?为什么不生气就是君子呢?其次过于浅白。对于《论语》这样一部讲述仁、礼等孔子重要主张的著作,为什么要把这样无关紧要,道理浅显,又似是而非的三句话放在篇首呢?最后,这三句话可以概括为学习、交友、个人修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虽然都很重要,但是这三句话放在一起,组成一个段落,就显得逻辑松散,没有主次,搞不清中心思想。
对于这些问题,古人早有发现。因此很多人,包括先贤大儒,到如今的专家学者及儒家文化爱好者,纷纷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和解释。这固然表明儒家的思想活跃、开明及包容,但是孔子的这三句话肯定有且只有一个本意。如果能找到其本意,无疑对儒家传承,孔子思想研究有着重大意义。
“不亦……乎?”句式是重点
原文三句话的后半句都是“不亦……乎?”句式。这句话一般翻译为“不也……吗?”,似乎没有什么疑义。因此,从古至今,所有的注释翻译都没有重视这句话,或者一笔带过,或者只字不提,而把重点研究论证放在前半句上。
正是因为这种忽略,让我们对原文三句话产生严重误解。所以,本文首先对“不亦……乎”句式进行了研究。从语法上来看,“不亦……乎?”是否定反问句,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可以直接翻译为“不也……吗?”(廖振佑,《古代汉语特殊语法》)。但是这句话是否就是简单的肯定意思呢?是否就可以简单地翻译为肯定句呢?经过笔者的研究,答案是否定的。“不亦……乎?” 有着非常独特的语法特点, 它的完整句型应该包括A,B,C三个分句。
其中A句是受话者的观点。这个观点一般不会明说,只是通过一个客观事件或事实的描述来表达。或者直接是说话者的观点,以此暗示与此观点相反的受话者的观点。B句是原因或者条件。C句是“不亦……乎?”,表达说话者的观点。这个观点是由B句的原因或条件所得出的,是与受话者的观点不同或相反的。
A、B、C三句话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二重复合句。A与B、C是第一层转折复句,B与C构成第二层是因果复句或者条件复句。
这种句型常常用来表达或解释一个与受话者或普通人不同的观点。这个观点常常是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
我们以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为例。原文如下: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上文中,A句是“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这是一个事件。这个事件包含的观点是:这么做没有问题,是生活常识,不会产生困惑。
B句是“舟已行矣,而剑不行。”这是一种特殊情况,是条件。
C句是“不亦惑乎?”这是在B句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与受话者即普通人的观点相反。
在刻舟求剑这个故事中,并不是要反对"从其所契者求之"这样一个基本生活常识,而是要说明在舟行剑不行这样特殊的情况下,就会“不亦惑乎”了。如果省略B句这个特殊条件,只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不亦惑乎?”,这样就会得出与常识相违的结论,真的让人大惑不解了。
而在实际应用和许多文章中,对于说话者和受话者双方同时明显知道的事实,有时候会省略A或者B,或者A、B同时省略,直接说出“不亦……乎?”这个结论。我们以《卖油翁》(《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录》)为例: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这里康肃的问话就是省略了A句和B句。我们不妨将其补充完整。
这句话的A句的事件应该是:卖油翁见康肃射箭,仅是微微点头。这个事件包含的观点是:康肃的箭法还算可以,没啥高明的。B句的特殊情况是:康肃射箭“十中八九”。因为A和B都是双方已知的情况,所以在说话时直接省略,直接说出C句“不亦精乎?”。
在这个例子中,并不是要否定A句的“但微颔之”所含的观点,而是在B句“十中八九”这种特殊情况下,得出了与A句所含观点相反的结论:“不亦精乎?”。
据本人研究,以上语法规律,无论对于古文中的“不亦……乎?”句式,还是现代文中“不也……吗?"都是基本适用的。在《论语》中,“不亦……乎?”句式一共出现11处,也全部符合上述规律。
当然,因为现实中说话场景千变万化,作者行文习惯方式各有不同,以及千百年来语言的发展进化,不符合这个规律的情况也是存在的。经比较,越是靠近先秦,越是严肃的论说性质的文章,其“不亦……乎?”句式的应用越符合上述规律。
限于本文篇幅,对于该句式的研究不做更多例举及深入说明。
学而时习之,悦从何来?
用上面的“不亦……乎?”句型来分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会发现,这里的A句是一个事件:学而时习之,其包含的是人们的普遍观点:枯燥乏味辛苦,B句省略没有说明,C句是“不亦说乎?”,这是与A句的观点相反的。所以孔子并不是认为学习是愉快的,而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是愉快的。而这个B句的条件或原因,才正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在《论语》中,可以发现孔子教学的特点是喜欢启发学生举一反三,鼓励学生提问题,还喜欢通过现实中的事例来阐明观点。这样学生在轻松的对话中就学到了知识。在当今学校,很多老师也在努力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比如有的老师把历史讲成了评书,有的老师把化学编成歌谣,还有寓教于乐,做手工实验,到历史遗迹讲学等等,不胜枚举。这与孔子的教学思想不谋而合。这种教学方法,不就是让学生学习感到愉悦了吗?
正因为对于“不亦……乎?”句式的误解,古往今来都在揣摩为什么孔子说学习是愉快的?于是有人纠结“学”字,认为孔子弟子学的是做人道理,有人考据“时”字,纠结是“时时”还是“按时”的问题,有人研究“习”字,纠结这是复习,还是练习,还是实践,还有人从句子结构分析出“习”比“学”重要,凡此种种,从而附会出高深的哲理。
其实“学”和“习”是密不可分的,学在习中,习在学中,学和习同样重要,没有人只学不习,也没有人能够只习不学。所以只强调“习”不强调“学”不是孔子本意。按时的学习和经常地学习也没有很大区别。笼统地翻译为经常地学习,时时地学习,甚至勤奋地学习,都可以。在这里“时”字主要是强调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这难免是枯燥乏味的。
孔子作为教育家,显然也注意到学习乏味的问题,所以提出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孔子在两千五百年前就提出了“快乐教育”的观点,毫不为过。可惜后人因为理解偏差,要么把这句话作为个人修身成长的方法,把“学了之后要反复练习”之类奉为圭臬;或者老师照本宣科,把课堂搞得枯燥乏味,却把“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挂在嘴边,质疑昏昏欲睡的学生为何体会不到学习的愉悦,从不自省该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乐在何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旧注说,同门曰朋。也就是说这里的“朋”,并不是现在朋友的意思,而是同学的意思。那么这句话是不是孔子在告诉我们,毕业多年后,昔日同窗来了,我们要高高兴兴的款待同学,不要怠慢了啊。这明显不是孔子本意。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必须要强调孔子的职业是教师,他的学问和办学成就名扬四海。他的一生弟子三千,这些学生也不再局限于乡里乡亲,其它城市和国家的都有。
如果用“不亦……乎?”句型分析,A句事件是:有外地的同学来了,其包含的观点是:大家难免会闹矛盾。为什么这么说呢?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在上大学的时候,天南地北的同学突然要朝夕生活学习在一起,一个常见的现象是老乡见到老乡比较亲切,而对其它地域来的同学则比较生疏,甚至排斥。而在中小学阶段,孤立甚至欺负外地来的同学也很常见。所以,有远方同学来,其包含的正常的观点就是容易闹矛盾。
其B句省略没有明说,C句是“不亦乐乎?”否定反问句,表达与A句内涵相反的观点,即大家对新来的外地同学应该高高兴兴的接纳。
那么其中的B句的条件或原因是什么呢?我想大家在上学时都有这样的经历,班级里转来外地同学时,老师都会给大家介绍这位同学的优点特长爱好,然后让大家互相帮助,团结友爱。这里老师介绍新同学的优点就是B句的原因。而在古代信息闭塞的时候,远方来的新同学还可以交流学习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开阔眼界。这不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吗?
我们知道,孔子的学生特点则是年龄跨度比较大,家世背景比较杂,来自地域比较广。而常识告诉我们远方外地来的同学很容易受歧视。所以孔子会经常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团结,不要排斥、甚至霸凌新人,这样才能集体和睦。这对一所学校来讲是很重要的。用我们今天的理解,这是对学校的校风校纪,学校声誉,甚至招生都有影响的大事。
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君子吗?
最后一句话,一般翻译为,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君子还是小人,我们很少看到因为不了解自己而生气的。孔子周游列国得不到重用,也不是因为别人不了解他。所以,别人不了解我,实在是无关紧要的一件事。反倒是电影中,经常看到地痞流氓和土匪,因为别人不了解他的恶名匪号,而大发脾气。
那么人不知而不愠是指什么情况呢?要知道孔门弟子三千,孔子不可能为每个学生亲自讲解,某些情况下由弟子代为授课应该是合理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因为学生或者孩子太笨,而让老师或者父母火冒三丈的事情是不是并不鲜见呢?而暗中生气也就是“愠”的时候就更多了。所以孔子告诫弟子们,给别人讲解知识,回答问题时,要有耐心,不要因为人家不懂,或者笨,就生气。
这里为什么要说“不亦君子乎?”呢?在《论语》中,对于君子有很多要求,比如仁和孝等等,但是并不包括不能生气这一条。是否喜欢生气并不是判断君子的一个标准,它既不是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所以说“人不知而不愠,就是君子”这种解释显然是不对的。
用“不亦……乎?”句型来分析,这句话的A句是描述一个事实,人不知而不愠。其包含的普通人的观点是:这与君子的标准无关。B句原因省略了。C句结论则是“不也是君子吗?”。其中的B句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根据《论语》对君子的要求,不妨这样理解:同门之间互相帮助,温良恭俭让,不急不躁,不是正符合君子之风吗?所以得出C的结论,“不也是君子吗?”
如何翻译
通过以上分析,我认为《论语》开篇三句话的翻译应该是:经常的学习,不也是愉悦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高兴的吗?别人不知道,我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这样解释似乎与传统的解释区别不大,这是因为对于“不亦……乎?”转折复合句,这里省略的B句我们无法补齐,不如留下想象空间,让每个人思考,怎样才能把学习变得愉悦?怎样才能让自己和远方来的同学高兴?为什么不生气也算作君子的修养?
对于这三句话,理解的重点在于“不亦……乎?”的句式是一个二重的转折复合句。否则我们就会误解孔子的原意。再举一个例子,比如说:黄连做成药丸,和上蜂蜜,不也是甜的吗?如果这句话省略成“黄连做成药丸,不也是甜的吗?”,我们千万不要费尽心机地去论证黄连是甜的,而是要考虑这个句型的B句也就是条件或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作为开篇
《论语》开篇三句话,用我们今天通俗的语言来概括,就相当于是要求同学们好好学习,互相团结,互相帮助。这三句话大家是不是很熟悉。这就是我们上学时,老师非常重视,反复强调,学校管理的非常重要的三个方面。孔子作为学校的管理者,经常强调这几句话是完全合理的。所以《论语》开篇三句话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内在逻辑关系的,是学校管理的几个重要方面,即学习,校纪和校风。这些是学生们要牢记于心的,说这三句话是学校校训也不为过。
正因为这三句话是校训,学生们牢记于心。所以大家对B句都是心知肚明,而且为了口口相传,易于传播,也就省略了B句。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这三句话只有A句和C句,没有B句。而几百年后,大家都不知道B句的存在,也就觉得这三句话费解了。
纵览《论语》全书,记载的都是孔子的言行。而这些言行并不是事无巨细的生活琐事,而是能反映孔子观点和特性的言行。《论语》开篇三句话虽然也是孔子所言,却与孔子观点和特性无关。这也是很多人困惑所在。可是如果把这三句话理解为校训,是孔子经常耳提面命告诫学生们的话,那么编写《论语》时,学生们能不约而同地首先想起这三句话,也就不足为奇了。另外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四分五裂,各奔前程,学术上也各有主张。在编写《论语》时,把老师的教诲“好好学习,互相团结,互相帮助”放在全书之首,估计也是有团结孔门弟子,勉励继续学习的意思吧。
结语
《论语》至今两千多年,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是正常的,即使在距其不远的汉代即已经对一些词语产生歧义。笔者认为解释其中孔子言论,一定要考虑其身份及一贯的言行。但是很多人都只是考虑到孔子是思想家,政治家,从而觉得《论语》开篇三句话一定含有极其重要的思想,并把其解释得越来越深奥,却忽略了孔子还是教育家,是学校管理者,他的很多话是对普通的学生说的,应该是力求直白浅显易懂而不会玄奥晦涩。如果专家学者的解释偏离了普通人的理解太远,那一定是偏离了孔子的原意。
后人学习《论语》,有疑问的地方就去探究,而不是照搬前人,应该是值得鼓励的。我们不能贸然的把与自己相左的观点批为错误。在此,笔者也奉上自己对《论语》开篇三句话的理解,希望对大家研究《论语》及孔子思想有所启发并在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所益助,则甚慰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