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同意,"踏实",是中国大多老师和家长最希望孩子具备的品质之一?
故事,从"脚踏实地"开始。
【事件】
如果你曾试着全神贯注地走路,放松而专注地体验每一步脚掌与大地的贴合与分离,相信你也真实地体验过脚踏实地的感觉。
那是一种每一步都踏实得贯穿到脚底的状态,用"脚踏实地"来形容再贴切不过。
奇怪的是,你这样坚定地走着,反而会感到一股油然而生的更开阔的生命境界,那是一股更加向往梦想的内在力量。
在这一刻,脚踏实地与好高骛远、天马行空同时实现。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脚踏实地的反义词并非好高骛远、天马行空,那么它真正的反义词是什么?这揭示了怎样的教育误区?
【提问】
最近,自媒体对"伪勤奋"这一概念讨论火热。这是指一种没有目标的劳碌。
伪勤奋背后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将我们的文化氛围中对"脚踏实地"的推崇视为伪勤奋成因之一?
因为"脚踏实地"好,所以即使没想清楚一件事你也不能干坐着,要动起来?
因为"脚踏实地"好,所以即使浪费时间做无用功也可以安慰自己至少踏实努力?
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肯定一偏思维的思考模式是否意味着同时否定了其对立面?好高骛远,空中楼阁,纸上谈兵,等等词语作为政治正确的"脚踏实地"之反义词因此被贴上贬义?
其实,脚踏实地和它的系列反义词是否分别代表了学习中"行"与"知"两个重要要素?
那么,"行"与"知"可以如此轻易地打作两截吗?像下图这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8261347/7ed8aaab3a61c4c7.jpg)
我们似乎并不赞同只学习(行)不思考(知)的状态,所以事实上属行类的脚踏实地不应作为属知类的天马行空等词语的反义词?
那么,脚踏实地真正的反义词是什么?如果将踏实理解为知行合一的状态,并作为一极,那么另一极是什么?
是否可以假设,知行合一的对立面是知行分离?如下图。
![](https://img.haomeiwen.com/i8261347/9fe5ea981ee615dd.jpg)
如果抛却贬义的价值判断,孩子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吗?需要好高骛远的格局吗?需要纸上谈兵的规划吗?
而想象、格局、规划,不可以在脚踏实地的状态中实现吗?他们真的是矛盾吗?让他们不矛盾和让他们矛盾才是真正的矛盾吧?
所以,你还会用"踏实"去割裂孩子们本来知行合一的心灵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