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夏商周时期的第三个典故:《伊尹负鼎》
典故简介:
古代有一位能人,名字叫做伊尹。他打算求见商汤,却没有办法。正赶上商汤要娶有莘氏的女人为妻,伊尹便做了有莘氏的陪嫁,背着鼎和俎,用做饭的滋味作比喻向商汤讲解王道。商汤深受感悟,推举伊尹担任管理国家的要职。
典故出处:
《史记》卷三《殷本纪》
“伊尹名阿衡。阿衡欲见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
炆钊浅析:
伊尹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能臣之一,几千年来,只有汉初的张良才能与之相提并论。这样的能人,为了抒发自己的才华,尚且需要如此辛苦的运作,也就可以理解后来的姜子牙为何要直钩钓鱼了。当然,在历史的记录中,还有另外一种记录:伊尹隐居,商汤派人去聘请,去了五次才肯出山帮助商汤。在我看来,这后一种说法如果为真,也就不应该存在第一种说法了。第二种说法非常符合儒家的这种谦逊的道德规范,跟三顾茅庐差不多,应该是后人杜撰,用以突出伊尹的谦虚和品格的高尚。对于我们现在的人而言,我们也能从伊尹身上学会那种为了成功达成目的,坚持不懈,努力争取,才能抓住机会,取得成功。
典故小结:
后人常用“伊尹负鼎”来表示希望得到机会辅佐君王,也称“尹屈烹饪”、“汤举伊尹”、“负鼎之愿”。
用典举例:
唐.李白 《送梁四归东平》:
“ 殷王期负鼎, 汶水起垂竿。”
宋·王安石《酬王伯虎》:
“说穷且版筑,尹屈唯烹饪。”
![](https://img.haomeiwen.com/i6705593/434e854343554d6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