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马不停蹄”来形容我的写作状态,一点都不过分。这就是一鼓作气的结果,鼓点还在呢,凭啥你不往前冲呀!这本作品结束之后,和老同学的沟通,及素材资料的取得,也就已经到了下一本书差不多可以开笔的程度。
简单休息了三天之后,2020年8月4日,有关铁路题材的第二本书《线路工》上场了。这是唯一的一本双读者跟读的书。我一边写,一边把相关章节发给老同学华正和李黔,让专业的人士挑毛病,这也是我认真的态度。已经在跟读上落伍的华正,又因为这部作品回来了,他跟读的速度比李黔要快一点,但不是他本专业工作的内容,能够给我的指导意见,就要少了一些。而老李同学一边工作一边跟读,几乎把全部的业余时间都用上了,结果还是跟读的时间滞后了。我就开玩笑跟他说,真的没有几个人能跟上我写作的速度。也就是说别人读书的速度,没有我写书的速度快。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只是因为我用在这方面的时间,超过读书的人。老同学能理解我的想法,最终这本书在两个人的评判下过稿了。事实也证明,掌阅平台能够接受的书,至少也能过小编的眼吧!
下面就看一看,我在我第二本铁路题材的作品里,给你讲了什么故事呢?给老同学身上加故事,我老同学的本职工作,经过艺术加工之后,就变成了李长顺这个人物了。
《轨道年华II线路工》到底讲了点什么呢?
铁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不陌生,但是要了解铁路,要知道铁路人是怎样工作生活的,相信大多数人还是会感到陌生的,特别是对于五大行业工种之一的工务段线路工的工作,普通人更是难以知晓的。走近他们,你就会知道,他们是一群有着铮铮铁骨,有着家国情怀的一群真正男子汉。
也许,有的人会说,工务段的那些员工,不就是穿一身黄马褂,拿着铁锹镐头,成天搞的满脸发黑,浑身脏兮兮的那群人吗?也会有人说:不就是那些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挣钱都不知到怎么花的那些人吗?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苦,他们的累,更没有人愿意去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城市的灯红酒绿,与两根铁轨寂寞的生活相比,这就是两种不同的人生。
线路工们在整个铁路系统,是属于那一种默默无闻,最平凡的岗位,他们像极了铁路的砟石,要一粒挨着一粒紧密连接在一起,为的就是能够铺就平稳的铁路大通道。在每个人的眼中,两根铁轨,连接着天下,而不会有人去想起铁轨下的每一粒砟石。其实,每一粒砟石就是千千万万个工作在铁路系统的一线员工们。他们是铁路的基石,虽然渺小,不起眼,但却是铁路系统不可或缺的环节。战胜困难,保证安全,是他们的目标和责任。
故事从铁路老线路工李长顺讲起,夏季的高温少雨天气,给人们的身体发出了警报。作为单位厨师的李长顺刚刚忙完本职工作,在餐厅里等待着工友们回来,农户老黄家的一条小狗奥利给,给简单寂寞的工作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聪明能干的青年线路工刘海军的归来,打破了沉寂,也带来了午餐的喧闹。关于给奥利给剪毛的事情,变得热闹非凡。枯燥,高强度的工作背后,这是一群有血有肉的汉子们,李长顺曾经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看着吃饭的工友们,一场回忆把李长顺带到了也曾年轻的过去。李长顺、高山峰、关一军、刘井全和王小东是那个年代齐齐哈尔铁路机械学校毕业的中专生。在80年代,中专生的名头很是令人羡慕。
毕业之后入职之前的一场酒,把大家心目中的理想和情怀在述说着。李长顺是几个年轻人的大哥,不但年龄最大,而且在所有人中威信也最高。他认为哥几个到哪里都是人才,只要好好工作,都会有出头之日,要求所有的小兄弟们,要勤快点,要尊重师傅,要眼睛里有活,还得要抢着干活,最后还要把活干的漂亮,要每个人都有大好前程。李长顺美好的愿望,能实现吗?
时间是最好检验机器。李长顺首当其冲,第一个成为兄弟几个人中的副主任级别干部,可是谁知道,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把他从人生中的顶峰轰然拽下。
事件的起因是他所在车间的工长共产党员王树,在那一年带领两个工友施工过程中,因为安全措施不到位,王树发现疾驰而来的列车之后,提醒无效的情况下,王树立即将两个工友先后推下轨道,而自己却永远与轨道融在一起了。这一场事故,李长顺负连带责任,职务的丢失他倒也坦然接受,可是现场的惨烈,却在他的记忆里成为梦魇。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