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教育
[简47]“门”里隐藏的文化性格——处处可见的双重标准

[简47]“门”里隐藏的文化性格——处处可见的双重标准

作者: 子苏晓画 | 来源:发表于2017-05-31 20:03 被阅读0次

什么是门,“入必由之,出必由之”。 

人类最早居住于山洞时,那里还没有门,是洞口。要方便自己进进出出,但又要防止野兽进来。或生火堆,或拿一些可移动的树枝或其他堵在洞口。

当人类自己建造房屋里,门自然而然地诞生。“门以居住进出而生,又以开闭方式而存。”既然是为了进出,设置时首要考虑的当然是进出的需要和便利。一个茅屋,一扇门即可。一栋普遍农房,三五扇门足以。若是人民大会堂、紫禁城、会展中心那些宏伟的大建筑,门的数量一定需要很多。

是的,门是很多,但……但……常年紧锁,甚至钉上门板、铁链,是披着门皮的墙。

以前读书时,学校有一个主教学楼,“教五”,大部分课程是这栋教学楼上的。教五设计和建设的有8个门(如下图),其中有6个门,大学四年就没见它开过,8号门是偶尔开一下,如有讲座和活动。

教五

为什么6个门常年关闭?没有需求吗?NO。非常有需求。

这栋教学楼的教室基本是排满了课,且整栋楼有60个教室(大概每层12个教室,共5层),每天进出的学生非常多,从校园主干道的布局可以看出,除了6号门,其他门是非常方便学生进出的。要不然,也不设计出来。若不是好几次差点上课迟到,我也不会注意原来有那么多扇门。

问题在于,实际使用时,像教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设而不用”。

市民中心的行政服务大厅,要去办事,只有一个门可进。若绕着走一圈,会发现还有很多的门,但前来办事的“市民”不可进出。对了,这座政府办公楼叫“市民中心”。

像大城市的写字楼,都是有消防楼梯的,但基本上每层的消防楼梯口的门是锁住的,万一发生火灾,这个消防楼梯走不通的。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公园等公共建筑场所莫不如此,门设置的很周全,但能进出的基本就一扇大门。

后来读了一些关于文化性格的图书,有一些思考,渐渐有点明白,这是中国文化性格的“精髓”——形式主义与实用主义并存的双重标准矛盾体。

形式主义追求形式的完美,而实用主义追求实用的效益。

以教五为例。在规划建筑蓝图时,1-8号门都是需要的,都是“应该的”。但实际投入使用后或,担心有社会闲杂人等混入教学楼,大吵大闹影响了教学,又或担心学生进出方便了容易逃课,抑或楼管保卫的人手不够,还可能是外边的人都进来使用了教学楼的“免费厕所”,收费的就少收钱了。

说到人手不够,这个“理由”太充分了。市民进出“市民中心”是要来回盘查的,包要过安检,全身也要安检。如果所有设计的门都开放,要多少保安、安检设备?但人手不够,这个在设计建筑咋不考虑呢?

可能有人说,门是要进出的,但不是所有的门都给所有的人进出。这个理由不错。

像市民中心的那些门,市民不能进出,公务员可以。写字楼的消防通道,担心一些送外卖的、上门推销的、发传单的,甚至小偷小贼进来,所以干脆锁住,要进来,请走前门,前门有保安和前台。

有家公司,消防楼梯的门是可以出,但不能进。后来发生过一次偷盗事件,出也不可以出。因为那次贼就是从消防通道的门进来,而门是之前公司内部人出去进来时忘了关。为什么会有盗贼?为什么会丢失财产?这些事后是不细想的。大家简单粗暴地认为,只要把消防楼梯的门锁死,下次就不会发生偷盗。

大学的毕业论文,本科一般是八千、一万字,研究生是二万、三万字。其实里面有效的信息,不会超过1000字,前提还是假定论文是用心写的。但前戏得充分,结尾则要“饱满地抒发感情”。于是一篇篇的文献就年年诞生,而且还不一样(有查重手段呢)。

在公司,经常作为财务部代表参加公司招标小组的开标活动,那些标书都很厚很厚,但我们开标时,一般只看几页内容。然后标书就束之高阁了。想想背后写标书的小妹,费了多少心神。

写报告或拟文件时,最头痛的是开头,没有任何有效信息,领导也不看不听,但作为报告/文件的组成部分就需要开头的铺垫,就是要写,而且还得认真写,不能直奔主题。每次向领导汇报的第二句话“前面的这些内部就跳过去,好的,第一项……”,开会讨论时第一句话“前面这几条,就不用讨论了?!好的,来讨论第6条”。

这种双重标准的文化性格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讲一个同事最近的经历。

她和她男朋友都来自中部某省会城市,自小青梅竹马。去年底开始筹划结婚的事。双方都见过彼此的家长,但按当地习俗,正式结婚前,男方要到女方家提亲,说是走个形式。作为90后的她俩,哪知道这些礼数,于是男方问女方,女方问爸妈,可爸妈说这只是形式,有心就行。好吧,男方的家长就张罗,买了烟酒茶等礼品,还包了两个大红包。可提亲当天,女方父母脸色就不好看。事后,把我那同事骂了一通,说男方没诚意,不嫁也罢。男方委屈啊,咋没诚意了?原来,女方父亲觉得酒怎么也得买茅台吧,男方却买的是本省最好的白酒。红包也是,嫌小了。我那同事也不开心,怼一番她老爸。大意是之前问你,你说有心就行,现在就说这不合规矩那不合礼数。

本来提亲就是个形式,不似以前也没个明确的规矩,只是老一辈的人心里或头脑里有个期待,但并不是通行的行规。加之现在的90后,自小受的就是科学主义教育,对这些不仅陌生还有隔阂。走到结婚这一步,想着尽量顺着双方父母的意思。哪知父母既要形式完美,也要实用精致。

我个人觉得,女方父母是觉得茅台更拿得出手,不在于好不好喝,说不准第二天,这些准女婿送的礼品全到了楼下的高档烟酒回收店去了。再者,红包小了,那多大是大呢?先补充个信息,我那同事她俩去年刚在深圳宝中入手一套房,原来手头就紧张。中国有个词叫“礼轻情意重”,但实操时,情意重不重,就看礼重不重。男方觉得,银行卡里的余额就包进红包了,就差没借钱,却被说没诚意。马爸包红包,1000万可能也没诚意,因为对他来说是九牛一毛。若是有的人家里存款就1000,包个999的红包,其实是诚意满满的啦。但是,99.99%的人会觉得马爸有诚意,而999那个红包太敷衍。

诚意是要通过载体传递,但任何载体都无法充分传递。而且有偷懒天性的人们啊,经常以载体取人。

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双重标准,真心心累啊。生活里还有很多的例子,比如领导的讲话、政府的官路,说一套做一套,且毫不违和,这就是门之哲学无处不在。大家都比较有体会,晓画就不细说了。

相关文章

  • [简47]“门”里隐藏的文化性格——处处可见的双重标准

    什么是门,“入必由之,出必由之”。 人类最早居住于山洞时,那里还没有门,是洞口。要方便自己进进出出,但又要防止野兽...

  • 校园文化处处可见

    在信息楼干活,去卫生间的时间竟成了让人长知识的时刻,每一扇小门上都有几句富含人生哲理、充满智慧的诗句或俗语。 比如...

  • 2022-05-20 日子520

    520数字代表“我爱你”,在这天是日子的表白,隐藏着一种不言的表白。下班途中,上班途中,快递小哥的后备箱里处处可见...

  • 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书感想

    全书没有特别愤怒的情绪,仿佛作者真的在写一本小说,但是平静的文字里隐藏着绝望,处处可见,主人公,甚至说作者是多么的...

  • 周感悟54

    简言之,双重标准的人群,最为鲜明的性格特征则为:苛刻他人,宽松自己。虽然人性中都会存在双重标准的倾向,但是程度却各...

  • 处处可见的朵朵绿

    随处可见,时时留念

  • 走一遭园林梦

    园林是文化的缩影。 园林处处可见诗词雅句。它是和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分不开的,就连某个你观察不到的小角落都有文化的...

  • 处处门

    纪死亡万花筒 本是平淡无奇的一天 家里突然出现一扇门 门里偶遇白洁小天使 于是一起踏上不归路 一人不入庙 菲尔夏鸟...

  • 隐藏在草丛里的文化

    作者:李倪斌(笔名柅兵) 说起金石篆刻,自然会想到西泠印社,不错!杭州西泠印社作为金石篆刻的发祥地,已经列为第一批...

  • 简约朴实·享受贴近大自然的生活

    对于环保很有概念的房主,在细节中处处可见“天然”的元素,以竹炭板做的隐藏玄关鞋柜,以大自然的素材自然转换秽气,零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简47]“门”里隐藏的文化性格——处处可见的双重标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cz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