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

作者: 古楼听雨忆流年 | 来源:发表于2019-10-16 10:27 被阅读0次

    文友

    稀里糊涂地看了几本文学书籍,还没有来得及品尝书中的味道,又接二连三进了一些文学群。想来惭愧,接触文学纯属偶然。女儿参加自主招生考试,需要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文章。就这样我把女儿文章拿去投稿,往来数次,认识了几个杂志社编辑。拜读刊物上众多美文后,却把我掩埋数年的文学梦给搅出来,如此下来,顺势“恶补”了一些文学知识。

    进了群,认识一些微友再正常不过了,又因为是文学群,微友当然也称之为文友了。

    文友们素质极其高,应该是与学历无关的。读的书多了,气质也与众不同,文化修养得到提升在所难免。这才发觉差距很大,有点懊悔自己二十年来的光阴被自己竟这样糟蹋了,感慨起来:时间都去哪里了?文友们写诗多于写散文,小说好似不太适合这样的文学群。近两年来看文学偏国外多点,好似国内很多新秀写作模式也在效仿国外。如此想来,的确有点怀念过去的那些国内大文豪了。

    文友天南海北均有,男女老少比例不同,写诗的女性为主。记不得哪位大家说的:写不好诗的人,也写不出好的散文来。这点来说,甚是认同。文友大多不问出身,聊起天来不可能肆无忌惮乱扯,否则一个动作:拉黑。这也符合文人的性格,开始吃了闭门羹,有点接受不了,慢慢地,自己也不喜欢和人罗嗦了,看来文友的熏陶力倒是蛮大的。逐渐喜欢起文友了,喜欢他们的纯真,还有他们那文思泉涌的文字。

    职业作家不是太多,毕竟现如今想出名,需要经过多少轮厮杀,搞得头破血流。都是要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不可或缺的,这是基本。就如残雪,诺贝尔文学奖擦家而过的中国作家,她不可能靠出书来购房、买车,甚至是养家糊口。不过经过这次折腾,知名度提高了,书的销售量定倍会增,口袋里多点银子,不足为怪了。又想来句多余的话,读懂她的文章很难,目前为止,中国大多数人没有在她的书上做过片刻停留。她的文章似乎比较另类,哲学贯穿文章已是不争事实,只是有些文字,国人实在不敢苟同。文人骨子里清高,就如这文友们,大都不太在意大富大贵,他们要的是认可度。

    业余作家占据主导地位,从断断续续发表文章就能看出,真正的职业作家,都是奋笔疾书的,不分昼夜。

    自费出书恐怕是文友们提升名望的第一步,很少有人能跨越免费的。大部分文友还是不是那么在意出书,本来就是靠薪水吃饭,还要挤出散银子来买书,也就不太有能力去支付书单号的钱了。出了书,才有资格申请省级及以上作协会员,然后才有机会去参加一些培训,以及那些很高大上的文学交流会。细思量,如此自费出书,实为禁锢文人脱颖而出的枷锁。

    文友很少来往,能见面喝茶聊天的,定是凤毛麟角。先前认识的,又是老乡的,这样的文友会偶尔走动。那边旮旯山区的,这边闹市区的,微信聊天还行,真要是想见个面,冲破重重险阻的耗力,已是问题。至于其它需要见面的,只好另当别论了。

    我见过几个文友,其实人家都是我的前辈了,我在对方面前显得伸不开身,老觉得自己配不上和人家谈文学。越是盛情款待,我越是如坐针毡,盯着水泥地想钻个洞躲起来。回家后,费劲搜出书来想钻进去研究一番,期待自己能打出一篇优美的文字。只是这生活要继续,现实要面对,书签放在的那一页,多日后还是老样子。再过些日子,那放着书签的书竟然不翼而飞,日子就这样狠狠打脸。不知其它文友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没有问起,属于隐私。

    文友有的来了,有的走了,周而复始。毕加索说过:朋友是走了的好。他是牛人,自然有他的道理,我想一切随缘最好。

    写到这儿,突然有个问题冒了出来:我算得上别人的文友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文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eym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