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感悟读书,学习简友广场
尽自己所能托举子女站在更高处

尽自己所能托举子女站在更高处

作者: 河南妞 | 来源:发表于2023-12-24 20:37 被阅读0次

任同来的老乡们谁也没有想到:李树根的两个儿子,大儿子熬成了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小儿子成为国家公务员了。

李树根二十多年前举家迁往这里,本想换个生活环境,只要比老家强一点就好,没想到现在有这样的结局:夫妻双双退休,儿子们事业有成。

回望走过的路,有绝望,有心酸,亦有欣慰。

01

李树根出生在豫东平原的一个普通农家里,家里姊妹兄弟4个,他是老大,下面还有一个妹妹和两个弟弟,老实巴交的父母土里刨食养育着四个孩子。

农村包产到户的时候,李树根已经初中毕业回乡参加劳动,家里分了几亩地自主经营,耕地还是几家合起来购买小四轮,轮流使用。

有一年秋收有点晚,庄稼人都赶时间抢种冬小麦,本来轮到李树根家使用小四轮,可是本家的堂叔非要用四轮给他岳父家使用一天小四轮。

这让李树根非常恼火:“这不是欺负人吗?他岳父家又不是咱们小组的合伙人?”

堂叔觉得李树根父母老实巴脚,根本没有把李树根的叫嚣放在眼里,依然我想我素,激起了老实人的愤怒,结果李树根误伤人被关了几天。

本来家境就不好,又被关了几天,李树根的婚姻成了问题:谁愿意嫁给一个又穷又被关过的人呢?

眼看着李树根一天天长大,婚姻大事依然没有着落,这让父母非常闹心:“大儿子不成家,下面两个儿子怎么办?”

商量的结果就是:牺牲女儿的幸福,给大儿子换亲!

尽管李树根的妹妹心里不乐意,可是也不能眼睁睁看着父母为难、哥哥打光棍吧!

就这样妹妹给李树根换了一个媳妇——妹妹到对方家当媳妇,对方家的女儿嫁给李树根。

几年之后,两个儿子李林和李振相继出生,只靠几亩地难以维持生计,李树根像大多数男人一样农闲时外出打工,补贴家用。

02

为了支援新疆建设和减少河南人多地少的困境,两地政府签约十年的移民计划:分批进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业一线工作。

当时李树根的大儿子李林已经小学毕业,小儿子李振也上了小学三年级,而李树根的年龄也超了支边的界限。幸好去带队的工作人员是李树根的老乡,了解到李树根家的真是状况,就网开一面和户籍管理处协商,录取了李树根一家。

大儿子李林不愿意跟随父母到边疆,而小儿子李振到了大西北。

当时到边疆当移民,多半人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行,就留下;否则,就回来。

李树根这一批大约几百人,被分在农一师下属的各个团场的基层单位,大部分在农业单位,年轻一些的分到工厂工作。

和李树根分在同一个农业连队的有五户老乡,承包棉花地。

连队房子是现成的,移民们进屋米、面、菜、油、媒、锅碗瓢勺、被褥、简单的家具都面面俱到,当天就能开火做饭。

毕竟是初来乍到,每对双职工分到一套土地,单位垫付农资,可是平时的生活费得自己支付。

条件好的带路费充足,而李树根家庭条件差底子薄,只能干完自己家的活,和同乡结伴给原住户打零工,从播种、田间管理样样不拉,偶尔还会干一些泥巴活,给别人家修厨房或者库房,男人当大工,女人当小工,挣点零花钱补贴家用。

边疆干旱少雨,紫外线强,外地人刚来有点不适应,况且那个时候农业也不景气,和李树根一起的其他几家移民心生动摇,其中一家看准时机偷偷低价卖掉农资,连夜跑路了。

另外三家坚持到了秋收,悄悄卖掉一部分棉花,再加上打工挣的钱日子还算过得去。

第二年,遇到了百年不遇的自然灾害,霜期提前到来,还没有来得及绽放的棉桃被霜打成一包水,减产是必然的。其中一个老乡看不到希望,一家人进城里打工,脱离了职工管理队伍。

而李树根立场坚定:尽管今年棉花没有挣钱,但是打工挣的钱比在老家挣一年的还多,况且秋收以后还能到地方单位分拣葡萄干,或者进城干点零活。

兵团政策一天天好起来,各种扶持也逐步到位,租赁承包迫在眉睫。李树根和大多数老职工一样,自己购买农资,用产品顶掉管理费,其余的产品自行处理。收入明显多一些,李树根夫妇的干劲更大了。

03

大儿子李林在老家初中毕业就到南方打工了,小儿子李振也到了上初中的年龄。条件好的家庭都把孩子送到师部中学住校,而李振只能和一部分孩子一样在团场的初中就读,每天骑着自行车风雨无阻。

李振是个懂事的孩子,父母的艰辛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学习上根本不让父母操心。农忙的时候,父母早早下地干活,他就自己弄点早饭再去学校,周末或者节假日做完作业也主动到地里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农活。

三年寒窗苦读,李振以优异的成绩被本地重点高中录取,李树根夫妇似乎看到了希望。

李树根在学校附近给李振租了一间民房,只要农活不紧张,老婆就过去给李振做饭,冬天农闲时,夫妻两个一起进城。老婆做饭,李树根在市场上干零工,起码够一家三口的生活费了。

李振高考那一年,李林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经老家亲戚介绍,和邻村的姑娘小芳定亲了:除了彩礼,女方家还要一套楼房。

李树根咬牙拿出所有的积蓄在团部给儿子购买了顶楼的小两居,为了省钱,硬装修夫妻两个干的,省了一批装修费。

办完婚事,李林夫妇又到外地去打工,李振也开始了苦逼的高考,所幸成绩不错,被吉林大学录取了。

刚给大儿子办了婚礼,紧接着小儿子要到外地上大学,无奈之下,李振申请了贷款助学,额度为6000元,涵盖了学费和住宿费,生活费每月给,李树根的经济压力缓冲许多。

大儿媳妇怀孕后,李林夫妇回到了父母身边。

这个时候,武装部武器库招收哨兵,主要是哨兵每个月只能休息4天,而且还是在武器库以内,吃住都在那里,好多年轻人熬不住,待一段时间就离职。

李树根和大儿子商量:“要不你去那里工作吧,旱涝保收,而且离家近,家里有事也能照顾一下。”

只有初中文化的李林觉得父亲说得有道理,和媳妇商量后就报名参加武器库的工作,刚开始只是轮岗的哨兵。后来领导觉得李林老实可靠,被委以重任当了库管,自然责任重大。

李林吃住、穿衣都有保证,虽然工资不高,足够媳妇和女儿的生活开销了。

04

李振大学四年毕业之前,李树根想办法凑够了小儿子李振的助学贷款,这样李振顺利拿到毕业证。

本来李振有留在外地工作的机会,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条件,还有父母年岁大了,将来给不了自己经济帮助,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李振也喜欢小地方安逸的生活,于是决定回家考公,考到本地税务部门工作。

这个时候,李树根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了。

也许是李林的耐心和坚持被领导看见,他函授取得了大专文凭,在武器库被升为副主任,享受管理层大的待遇。

第二年,政策许可,武器库工作人员被升为事业编,李林被调往基层单位负责民兵训练工作,慢慢开始了仕途生涯。

无论怎样艰难,大儿子有的,小儿子也要有,李树根拿出自己省吃俭用的积蓄,给小儿子李振在单位附近也购买了一套二手房,不偏不倚。

从小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李振工作后虽然待遇不错,但他养成的节俭习惯没有改变,除了给父母平时买点基本生活用品,多余的工资和绩效工资都存起来。

李振不但给自己购买了代步工具,还在市里按揭了一套大房子当成以后的婚房,不让父母再操心。

由于李树根移民的时候岁数偏大,老婆退休好多年,李树根在还农业一线继续打拼,直到63岁才有资格办理了退休手续。

种地的本金,李树根毫不犹豫在市郊购买了一居室当成老夫老妻的养老房,并且自己重新装修一遍,无论如何有了自己的窝。

工龄短,自然工资不高,李树根夫妇两个人的退休工资还不到5000元,但是每年夏天,夫妻两个回到农场连队居住,种菜、养鸡,不但避暑,还解决了吃菜和吃肉的问题。

李树根就是千万兵团农工的缩影,自己的出身和成长无力选择,可是他们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抱怨父母,更不会抱怨社会,而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努力托举自己的子女,让孩子们站在他们的肩头,甚至用石头垫在自己脚下,尽可能高一点地看到更好的风景。

相关文章

  • 暴风雨

    当生活 以翻江倒海的姿势 向你倒来 站在你所能站的 最高处 让他滚过去!

  • 暴风雨

    当生活 以翻江倒海的姿势 向你倒来 站在你所能站的 最高处 让他滚过去!

  • 站在高处

    孤独地站在高处 面对大海的潮汐 眼前高楼林立 隐隐的青山是神仙的居住地 哪一个属于你 你处于什么位值 我在问自己 ...

  • 站在高处

    站在高处 我并没有望得更远 曾有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而我站在此处 却是满眼的深秋 站在高处 我并没有感觉...

  • 站在高处

    过去,韩城只有两层建筑,古城就有号称大楼的老城方,也只有两层。上世纪八十年代,银河酒店号称渭北第一高楼,十七层。如...

  • 站在高处

    1.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

  • 站在高处

    以他们的条件根本站不到高处。而事实上他们已经站在了高处。在高处俯视所在的世界。 缘何? 一是自身能力。他们具备攀援...

  • 站在高处

    昨天晚上科长和我聊天,说了两句话让我记住: 1.别人如何对我是因果,我如何对待别人是修行。人生路漫漫,生活是一场漫...

  • 情绪- 站在高处看自己

    人是由情绪组成的。 开心的时候,不会想到以后会那么痛苦。 痛苦的时候,感觉以后再也不会幸福。 情绪就是这样,只能让...

  • 尽你所能,跨越自己

    我的父亲二十来岁时也去过大城市打工,三十年前辗转于大上海等大城市,由于没文化,通过干苦力、捡破烂赚钱,曾经也给妈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尽自己所能托举子女站在更高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jhn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