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石䳭很谨慎小心,不会轻易让你发现它的巢穴
图片发自曹大狗的相册黑喉石䳭很谨慎小心,但它的巢穴常常建在地面的土坎石坡上
图片发自曹大狗的相册黑喉石䳭很谨慎小心,当有人靠近它的巢穴时,它会冲着人叫个不停
图片发自曹大狗的相册黑喉石䳭很谨慎小心,不会轻易暴露它的巢穴,有人在巢穴周围时,它会在外围等待
图片发自曹大狗的相册黑喉石䳭很谨慎小心,摄影师不太容易拍到它的近影
图片发自曹大狗的相册黑喉石䳭很谨慎小心,完全由雌鸟搭建的巢穴应该比较精致
图片发自曹大狗的相册【网摘鸟类百科】
黑喉石䳭
雀形目鹟科石鵖属的鸟类。俗名谷尾鸟、石栖鸟、野翁,根据其英文名译为西伯利亚石鵖或亚洲石鵖,原黑喉石鵖分化出三个独立鸟种,即本种亚洲石鵖、史氏石鵖和欧洲石鵖。黑喉石鵖是中等体型(14厘米)的黑、白及赤褐色石鵖。雄鸟头部、喉部及飞羽黑色,颈及翼上具粗大的白斑,腰白,胸棕色。雌鸟色较暗而无黑色,喉部浅白色。注意和白喉石鵖区别。喜开阔的栖息生境如农田、花园及次生灌丛。栖于突出的低树枝以跃下地面捕食猎物。
外形描述:中等体型(14厘米)的黑、白及赤褐色(JI)。雄鸟头部及飞羽黑色,背深褐,颈及翼上具粗大的白斑,腰白,胸棕色。雌鸟色较暗而无黑色,下体皮黄,仅翼上具白斑。亚种presvalskii的喉皮黄,下体黄褐。与雌性白斑黑石(JI)的区别在色彩较浅,且翼上具白斑。 虹膜:深褐;嘴:色;脚:近黑。
地理分布范围:繁殖于古北界、日本、喜马拉雅山脉及东南亚的北部;冬季至非洲、中国南方、印度及东南亚。
分布状况:亚种stejnegeri繁殖于中国东北,越冬于长江以南包括海南岛;presvalskii繁殖于新疆南部经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至西藏南部及西南地区;冬季北方鸟南迁;maura繁殖于新疆北部及西部。
生活习性:喜开阔的栖息生境如农田、花园及次生灌丛。栖于突出的低树枝以跃下地面捕食猎物。
食性:黑喉石鵖主要以昆虫为食,主要有蝗虫、蚱蜢、甲虫、金针虫、叶甲、金龟子、象甲、吉丁虫、螟蛾、叶丝虫、弄蝶科幼虫、舟蛾科幼虫、蜂、蚂蚁等昆虫和昆虫幼虫,也吃蚯蚓、蜘蛛等其他无脊椎动物以及少量植物果实和种子。
迁徙: 我国主要为夏候鸟,部分在我国越冬。通常在3月末4月初迁来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开始飞往越冬地。
生长繁殖期4~7月。繁殖期间雄鸟常站在巢区中比较高的小树枝头鸣唱,雌鸟则致力于筑巢。通常营巢于土坎或塔头墩下,也在岩坡石缝、土洞、倒木树洞和灌丛隐蔽下的地上凹坑内筑巢。巢呈碗状或杯状,主要由枯草、细根、苔藓、灌木叶等材料构成,外层较粗糙,内层编织较为精致,内垫有野猪毛、狍子毛、马毛等兽毛和鸟类羽毛。营巢全由雌鸟承担,每个巢需1周固左右筑好。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1年繁殖1窝,每窝产卵5~8枚,1天产1枚卵。卵为椭圆形,淡绿色、蓝绿色或鸭蛋青色,被有红褐色或锈红色斑点。雏鸟晚成性,雏鸟刚孵出时体重仅0.8~0.9克,体长31~32毫米,全呈淡橙红色,除背中线和肩部有几簇灰色绒羽外,其他全赤裸无羽。雌雄亲鸟共同育雏,经过12~13天的巢期生活,幼鸟即可离巢。
叫声似两块石头的敲击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