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化为代表的“五大文化”,构成了天水独具魅力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俗话说“金张掖,银武威,金银不换是天水”。来到天水,看过了麦积山,就必须去伏羲庙。
当我们怀着朴素的亲情,踏着承前启后的步伐,带着继往开来的心愿,驻足于高大的伏羲城门口,青砖为基、白墙为体、汉瓦为顶的城楼和三个门洞墙壁上绘有的八卦图、河图洛书图案,为伏羲庙增添了传奇和神秘色彩。走进伏羲城,青石铺地,仿古建筑堆砌起雄伟的气象,更有那参天古树,也为古城增添了一丝沧桑之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01352/08bbf25509cddc7a.jpg)
始建于明朝的伏羲庙,又称太昊宫,是中国规模最宏大的伏羲祭祀建筑群,也是世界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伏羲庙的正门,经清代局部修缮,但其主体部分仍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大门前“开天明道”的牌坊,据说为清代乾隆时所题,后由时任湟中观察使的杨应琚题写。庙门上有匾曰:与天地准,是天水当地有名的大儒胡缵宗所题。
先天殿是伏羲庙的正殿,古木门窗上,雕刻着以盘龙、团凤、麋鹿、仙鹤等吉祥物的精致图案,构图精巧,华丽精美,虽色彩斑驳,但精湛的雕刻使游人流连忘返。炉香正熏下,一株高大的侧柏,倾倒在先天殿前方,树冠靠近大殿屋脊,树干上纹理深嵌,像是被时间撑破的裂隙,散发着醇厚的光阴。一道道残败的石碑,带有玄机的凿痕,无声的诉说着伏羲庙的祭祀沿革和历史变迁。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01352/a43c965e5b00d9fd.jpg)
殿内伏羲圣像,身穿以桑叶制作的衣服,手托如圆镜的八卦,气宇轩昂,正襟危坐神龛中颇显威严。试想在那混沌的太古、粗糙的远古,在风雨雷电的蹂躏中,伏羲如何以他的智慧,在艰难险阻的斗争中,为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布阵,照亮了人们灰蒙的心旌,使思想的灵光穿越岁月舒展、裂变,华夏万里河山亦旷达、绵延、繁华。每年的正月十六,天水人都要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瞻仰“人祖”和善的面容,追思华夏民族遥远的历史文化,怀念人文始祖拯救社稷苍生的千秋功业。
先天殿后面的太极殿,依“前宫后寝”惯例而建,一柱一檐,尽显中华文化;一窗一瓦,皆是历史积尘。太极殿前匾额为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所书,当异彩纷呈的楹联撞开眼帘,涌入胸怀的那一刻,让我波澜起伏的心潮,不时感受到人宗爷的无形大象。太极殿后面有一座遗世独立的静谧的后花院,这里花木芬芳,碧树亭影,宁静如画。映入眼帘的“见易亭”,亭内有上书“羲皇故里”四个大字的大碑,是一九九二年江泽民同志视察天水时题写。
![](https://img.haomeiwen.com/i29401352/0247a838bfa604d3.jpg)
在温煦阳光照耀下的伏羲庙,虽没有紫禁城的规模,也没有秦始皇陵的神秘,但伏羲庙的每一扇古朴的旧窗里,都散发着一种神圣之美;每一道精致的雕纹中,都透露着古拙遥远之韵。端坐于大殿的伏羲,目光慈祥地看着南来北往朝圣祭拜的子民,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伏羲的温度和灵魂,聆听那流传千古的神话和花开的声音。
泱泱华夏五千年,灿烂文明耀九天。绵延千年的文化根脉是如此辉煌炫赫,伏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记载了先祖对世间客观规律不懈求解的执着,见证了人类走出蒙昧而迎接文明的艰辛历程。穿越无数的旋涡与杂音,一代代人在时代的惊涛骇浪中,不断创新、砥砺前行,赓续中华文明,谱写时代华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