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与了团队的组建,跟着Boss从一个招聘者的角度来看求职者,看过好几个简历后让我感叹:
年轻真好。
有的人履历平平但漫天要价,就是一个跨行业而且没有突出简历的人过来也敢要求加薪30%,我们一边感慨现在很多人对社会环境和自己的能力认知不足,一边感叹招人困难。
你用新鲜的血液和荷尔蒙,让老油条们显得笨手笨脚,用一个新时代基本的素质就能轻松打败上一代积累多年的经验,而且你的薪水可能只要老油条的20%。你感觉时刻被需要,只要不爽就可以炒老板鱿鱼,而且总能找到比现在工作薪水还要高20%。再不行,创业去,总有一天现在的老板会叫你xx总。
这种感觉容易让人沉迷。比你年轻的,大多尚未接触社会,会像口头禅一样说“好厉害”。跟你同龄的,要么羡慕,要么妒忌恨。而比你年长的,话语中时刻透露着我老了,世界是你们的。好像到哪里都有镁光灯照着。
但别忘了,自身奋斗也要考虑到历史进程。
大多数人自毕业到35岁前,都是在一个上升的职业通道中,会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这种感受来自于自身每天的进步,工资的增长,以及社会的注意力转移。街上的大屏幕广告就是为了我们而播,我们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先生小姐,就连手机的界面风格都是那么合我们的口味。
当然,这种美妙感觉的前提是国运上升的配合。同样的事放在一个经济衰退的国度,年轻人的感受就截然相反。
但很多人从来没有认真去想他每年涨10%-100%的工资依据是什么,只会觉得如果这份工作不如意,随时走人都能找到更好的。有些的人的加薪其实大部分原因是公司业绩增长和CPI指数增加了,而他的优越感却建立在认为自己的能力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上。
努力当然很重要,但国家的经济增长和行业增长规模,还有所处于公司的业绩增长,也一样重要。在一个业绩不好的公司,加薪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当自己是公司的老板来换位思考就知道为什么。在业绩很好的公司,就是茶水间的阿姨加薪都比业绩差的公司阿姨快。
了解自己和了解公司一样重要,想两者做好还是要下一番苦工。
判断公司的好坏,不容易,但100分拿到60分还是很简单的。自世界第一家公司荷兰东印度公司诞生以来,人们就不断研究如何判断公司的好坏,再笨的人懂点经济学和财务的套路也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难就难在判断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仅仅是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思想上,有的人花了一辈子都无法做到。有个建议,永远看身边最出色的朋友与自己的差距,总能找到很多自己可以改但未行动的毛病,你要做的就是不断去行动。
别带着年轻人的优越感活到中年,到了中年危机才发现会很可悲。
也别奢望会有人提醒自己,如果有,你真的要感激他一辈子。旁观者的心态往往是:他都这样那么多年了,看来谁也劝不听,我也别费劲了。要想避免这种情况,你需要时刻反省自身。吾日三省吾身,不是一句口号。
别沉浸在掌声中,穿着皇帝的新衣。多照照镜子。
祝开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