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自己不断努力改变生活的动力来源于你适度的自卑感和在与社会交互过程中的优越感。
---题记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作为阿德勒核心思想的代表作之一影响深远,书中对我们不断向上,希望过上美好生活的内在驱动行为给出了全新的视角,阿德勒认为适度的自卑感和在与社会交互过程中产生的优越感驱动着我们前进;书中最具有正面积极意义的部分在于传递了一种“即使先天的经历可能没法改变,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对经历的解读方式,从而收获更好的人生”。
书中最后一部分说到我们人生的大部分难题都出自职场,人际交往,婚姻三方面,而解决这些难题的钥匙就在于要把关注点从自己身上移开,放在对方身上,学会去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书中说到了很多经典的观点与理念,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在“我们为什么很难改变?”这个问题的视角解读上。
在这之前我觉得改变很难的原因与外在的环境关系很大,我的聚焦点放在了外部,而书中给到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那就是你无法改变的底层原因很可能是你原本就不想改变。
面对这个解释,你可能会说:“不对啊,既然我都做出了改变的计划,过程,怎么会是我不想改变呢?”
底层的原因是这个意愿的信号只是对外而言,在你内心深处你不想改变的这个习惯很大可能性是因为它是你逃避自己某个底层目的的行为。
比如说:“你无数次下定决心要早睡早起,可是屡试屡败”,浅层的理解可能是“手机太好玩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你原本就不想早起,因为在你潜意识里你没有想过你早起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既然早起不知道干什么那就多睡一会儿,既然可以多睡一会儿那为什么不熬夜?一旦这个思考链条一形成,你的“早起”计划当然总是泡汤;
你只是为了早起而早起,这个过程中早起这个动作即是过程也是目的,自然很难完成自驱动,正确的动作应该是:早起是过程,早起做什么才是目的;回想我们平常早起的生活场景,大多数都是因为第二天有件什么事情需要去完成,于是你通过早起这个动作节省了时间来完成这件事。
反过来而言,你就需要去留意那些你平常一直想要尝试去改变,但是却总是失败的习惯;你需要去思考这些习惯是你逃避自我哪些层面的保护伞,只有发现底层的述求,你才有了改变的前提。
现在思考一下这种说法的存在合理性,很大的原因是“我们害怕一旦我们即使成功改变,我们的现状也不会因此改变”;底层潜意识里担心付出不会有回报的恐惧拉着我们不想去改变,而这种潜意识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即使你看到别人的改变成功了,你也会给自己找理由:“没什么了不起,我去做我也可以”;这种信心固然重要,但是没有付诸行动的嘴炮行为在那些真正通过行动改变自己生活的人看来确实愚蠢至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