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昨天一进门就开始抱怨:“气死我了。”
原来,她们小组的一个项目成功,按公司规定,应该得到一笔奖金。但奖金却被部门领导分了一部分给其他项目的人。
茉莉觉得这种分配有问题,没有按公司规则办事。
爸爸还没听完她的抱怨,来了下面一大篇评论:
我觉得你的思维方式有问题,领导当然有权决定这笔钱应该给谁。你这样想,把同事都得罪了,以后你在单位怎么混?
父女俩不欢而散。
茉莉本来想和爸爸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自己努力了半年,本来以为可以到口袋里的钱平白无故就被分走了,心里正在愤怒,没想到被爸爸劈头盖脸一通批判,愤怒加上委曲,更是难过。
爸爸呢,希望女儿在单位有一个好的同事关系,别把钱的事儿看得太重,结果女儿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
我在旁边看得清楚,爸爸急于给建议,急于行动,反倒把事情搞糟了。
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时刻。亲人之间,因为急于解决问题,导致无法沟通。
《非暴力沟通》第七章中有这样的话:“在安慰他人或提建议前,先看看那是否是他们想要的。”
同一章的开头说“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神贯注地体会对方。以色列哲学家马丁·布伯(Martin Buber)对此作出了描述:‘尽管有种种相似之处,生活的每时每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一张新的面孔,我们从未见过,也不可能再次见到。我们无法停留在过去,也无法预见我们的反应。我们需要不带成见地感受变化。我们需要用全身心去倾听’。”
这些描述里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思想,就是焦点解决一直强调的Not knowing—不要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所以,倾听,要放下自己的想法,不带评判、全神贯注地去体会对方,去与对方同在。
试图分析问题会妨碍我们与他人的联系,试图提供建议也会容易让人感到不舒服,所有的否定、辩解、纠正、说教与安慰,同样会让人觉得你忽视了对方的感受。
很多时候,对方只是想说说,你听就好了。
“不要急着做什么,站在那里。”
这句《非暴力沟通》中引用的佛教格言,一字值千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