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
金庸的第二次婚姻,是和才女朱玫缔结的,在长达20多年的婚姻里,两人可谓共同度过了人生最好的时光,而这段时光,也是他们事业由最艰难走向最辉煌的时光。
结婚初期,朱玫身为英伦大学新闻系毕业的记者,一手协助金庸办明报,一手抚育刚刚出生的幼孩,她前后生育了四个子女,同时还不间隙地为明报撰写大量的新闻稿件和时评,最困难的时候,她左手抱着孩子,右手还在赶稿写字。
然而,近三十年的携手共度,抵不过一个男人临老入花从的色心大动,也抵不过一个饭店女侍的青春机黠。五十多的金庸时常在明报附近的一家咖啡厅用餐,一日,他留下十元小费后离开了咖啡厅,而后面一个年轻的女侍却追上来找他,将十元钱还给他,很“真诚”地说:“文人赚钱不容易,所以不能收这么多小费。”金庸大为感叹一个贫贱的女侍如此不贪财,于是公布自己身份,留下了自己的联络方式,两人从此热络起来。
——稍微有脑子的人想一想也知道,金庸其时已经名满香港,明报更是大报,他常去的附近的咖啡厅,老板和女侍会不知道他是金庸?需要追上来还他这十元小费?
然而,到底是金庸先放下这笔小费钓鱼上钩,还是女侍善捕捉春风,只有他们两个当事人才知晓了。16岁的女侍很快成了金庸的情人,两人在跑马地附近租巢同居。而依然在明报工作的朱玫,是最后一个知道丈夫奸情的人。其时,他们的长子,已经18周岁,正在美国读书。
金庸提出了离婚。他似乎已经想清楚了如何享受他的余生。而他的长子,因为恳求父亲不要离婚未果,最终选择了从21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即便如此,金庸依然执意离婚。
对于他来说,他已经有了足够的金钱和社会地位,永保自己在未来的老年,搂着一个青春丰泽的肉体享受余年。他甚至对所有的朋友说,他要求离婚的原因是因为和前妻朱玫没有共同语言了。是啊,他和一个同等学历,同样职业的老妻没有共同语言了,而和一个连国中都没有读完的女侍倒有共同语言了。
真奇怪朱玫当年青春明艳、才气过人,帮他自贫寒中超拔,两人携手创业的时候,那么漫长的没有共同语言的近三十年岁月是怎么度过的。朱玫最终签字放手。她的人生已经毫无希望,坚强如她,终究没有从这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长子早逝,丈夫背叛,娶一个十来岁的新妇入门,年过五十的她,人生如何重建?她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去治疗人生创伤。她独自冷清地过了一段时间,对人,始终不道一声“苦”。
几年后,61岁的朱玫因癌症在香港去世,死的时候,连死亡通知书医院都不知道该送往何方。
想来她是伤透了心的吧?对人世,对自己,都这么决绝。而此刻,金庸大侠正拥着他娇滴粉嫩的小娇妻,环游世界。那16岁的女侍自此超拔,从一个前途无着的街头贫女,一晃成了上流人士的夫人。连亦舒、林燕妮等见了她,也不得不敷衍一二。
金庸更拿出大笔金钱,送她去澳洲留学,好歹镀了一层金。此后,永远随身携带他这个美人,周游列国。古代文人素有老来娶美妾,然后携妾游山玩水的雅兴,每每游玩之后,写上一篇文字,落款为:某某,某年某月,携X姬于某地。他们是这样公然地炫耀和享受着人间一切资源。他们是这世界的中心,一切的美好事物,并非与他们平等共存,而是仅仅供给他个人的享受使用。他们在捍卫自己权利时何等不留余地,而在牺牲别人时,又何等毫不犹豫,此后,在写起道德文章时,又何等气壮山河。
人世间背信弃义者多矣,人世间无耻之徒多矣,但象金庸这种文章里大义凛然,情意缠绵,真爱悱恻,而事实上道德操守却猪狗不如的文人,我再没有见过第二个。其实我很好奇,如今年过八十的老金庸,搂着他青春年少、情欲旺盛的小妻子时,他妻子的人生,到底美满与否?幸福与否?
对于这些完全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结合,我并无歧视,我歧视的是,他是践踏了另两个灵魂和生命,来成全了自己的肉欲(假如他还有肉欲的话)和幸福的。这样流着鲜血的婚姻,也能理直气壮、扬扬得意地在阳光下受到祝福么?
又,金庸曾追求香港影星夏梦。而夏梦认为他并非良配,最终嫁给了一富家公子,移民美国,迄今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而金庸为了泄恨,在《鹿鼎记》中以夏梦为原形,写了阿珂,同时将夏梦的丈夫写成了英俊倜傥多金的郑克王爽,在文章中将这二人折磨再三,意淫再三,郑的下场极惨,而阿珂也下场极惨,必须要他(韦小宝)前去搭救。
又,金庸对报社编辑记者极其苛刻,从来不思厚待,以亦舒林燕妮和他的交情,以及为报社作出的贡献,他所给薪酬从来都是苛刻到极点,亦舒屡次提出抗议,他都说:“给你加钱有什么用?反正你赚钱也不花。”而对林燕妮,他的回答更妙:“给你加钱也没用,反正你都花掉。”而他自己,对待那个16岁的女侍,则一掷千金,纵容挥霍。
总而言之,在他而言,苍生他人,皆是刍狗,道义信条,都是空文,而他的欲望,他自己欲望的满足,才是唯一的中心。中国男性文人之恶劣自私集大成,金庸之一生,卓然典范者也。
子:
看了这篇文章不知道真假!
我:
事情可能是真的,但解释的角度可以有不同。包括他托人想进外交部,当年被乔冠华等一票否决,说是不是党内的人有异心,或者说身上的资产阶级难以同化,......
对于他们两者之间的解释,关键是什么角度,离婚,私生子,这在香港并不违法,像成龙,刘德华什么的,很多孩子都很大了,还说自己是单身,谁来说就很重要了,或者说从什么角度来说就很重要了,一个简单的事情,在不同人的嘴里就变成不同的东西了。
另外,国人的有一个大问题,没有搞明白,就是一个流氓也可以写出世界名著的问题,作品是作品,人品是人品,这两者之间也并没有什么必然的关系,或者说,有时候,比如一个人写作的时候充满正气,而在生活中确是一个小人,这样的人也是有的。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作品的伟大性,这是两码事,国人的要求是德才兼备,这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人是做不到的。
比如古代的白居易,诗写的好,也有情有义,但他写的东西很多都是和青楼女子有关,有些也是艳词啊之类的,当时的环境就是这样,他是官员,并不违法,青楼也是合法经营,当然你可以说他是人品有问题,或者说应该道德也高尚一些,问题是他是现实中的人,仅仅是作品写得好而已。换句话说,这个世界上还有人品好的人吗?道德君子,满口仁义,类似的这些人品只是来要求别人的,它只是说教,往往并不是来要求自己的。
另外,至于说到谁伤害了谁,这就体现出女人没有独立人格的问题了,好像离婚了,一定就是女人倒霉,对她也可能是一种大解脱啊,就需要人改变一下观念而已,有那么难吗,所以,既然没有了感情,发生了变化,那何必她不去寻找新的感情呢,而还是把自己当成一个受伤害者,本来男人和女人也是平等的,尤其是在婚姻里离婚了,年纪再大她也可以再结婚,再寻找自己的真爱,而不是陷入受伤的情绪里,无法自拔。
她是一个人,有独立意志的人,有独立人格的人,而不是依附在另一个人身上,把自己当成了附庸或一个奴隶般的存在,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另一个不爱她的男人离开了,这是好事啊,爱没必要强求,不管你曾经付出了什么东西,恰恰是给了她最大的自由,或者说也是互相的尊重。当然了,这就看当事人是不是想得开了,或者能不能接受这些现代的人生理念了。
对于某些女人所谓的伤害问题,其实,并不存在谁是谁的男人,或谁是谁的女人的情况,男女都是人都是公平的,也不存在什么男人主动离婚的或男人被抛弃的,都是自由选择,成为一段时间内的关系而已,并不存在什么永久,在一起的时候珍惜相处的时光,等需要分离时,安然再见,还可以再成朋友,生活遇到问题还可以再交流,而不是做个仇人。
没结婚前,没认识之前,本来这两个人的状态都各自孤立的,这不是说一生来必须和谁谁在一块,这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离开了,也是自然,就像没有认识之前一样。
总之,所谓的婚姻本身就是一个观念而已,不结婚的人长期在一块生活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也大有人在,那他们算不算结过婚呢,分手了算不算离婚呢,再结婚就不干净了吗,这都是人的观念而已。但他们也不孤独或者自愿选择孤独,都是人自由意志的体现。关键是很多女性并不会这么想,很多女人觉得自己是产品一样,只能属于某一个男人,然后还是这个男人的附属了,而没有自己的独立观念,这其实就是人格不能独立自主的体现。
难难难啊,撼天容易,变观念难。人的心理的枷锁确实是最难打破的。
所以,我说上面的文中的人也是臆想,他就怎么知道这个女人一定是伤心的受到了伤害,他又不是这个女人,万一这个女人是高兴的呢,巴不得早点离婚或分手呢?巴不得自己早点自由去寻找自己的新的人生天地呢?她怎么就不能重建自己的人生了呢?
其实,在世界上有很多地方,有些地方是不结婚也可以生孩子的,虽然在我们理解起来很难,而且孩子还是合法的。在我们认为他们的道德也低,问题是它可能就是一个社会风俗,在那个环境里人家就那样。当然了,从某些方面来说,这样的环境下女人人格也独立一些,结婚不结婚,走不走程序,那你这个女人自己来决定,当然男人就是不走程序你看着办,女人又喜欢男人,也默认了。现在国人也不是一样嘛,同居的多年,不结婚的,也太正常了,当然有些在婚内的在外面有女人的,也是大量存在的,道德和法律也基本无视,也约束和规范不了,有些确实也是情感关系,虽然有互相玩弄的现象。
这只是一个社会现象,和道德什么的当然也有关系,但还要看他们所处的自己的社会环境。这就是一个大陆人,来臆测台湾人香港人华人,因为你不是他,虽然都是中国人,但思想和道德观念伦理纲常啥的,想法和现实中的实践也早就不一样了。
多个角度和眼光看世界吧,有时候用人类学的眼光,也就更容易释然一些了。
把发生的事情和作家的私生活以及道德伦理观念做一个关联,甚至是一个自己任意的曲解,来说明人并没有别人认为的那么伟大,这也是两码事了。尤其是作品和作家这两者一定要区分开来。但,并不影响作品,西方很多人也是一样,比如卢梭,作品伟大,人品咋说呢,人是现实生活中的人,和现实环境和自己的思想变化都有关系,而作品早在几十年前就成了,或者作品早就成了历史的产物了,这两者也没啥关系。
而从网络上的一个关于金庸“两枚”的争论,在我看来是有一些在发泄私愤,尤其是一些爱伤的女人,在吐口水。关键是这些对于人品的争论也没有什么价值标准,很多都是一些女人或怨妇在生活中感觉自己失去了爱或被伤害了,从而来泄愤的,另外也没有逻辑,把很多看似无关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依据自己的观念和喜好,从而形成了一种所谓的价值,比如自杀,离婚,等等,和无情有什么有逻辑关系呢,不用说是金庸,就是任何人,有些是人家基本的生命权利,不离婚了就不自杀了?难道就更幸福了.......
国人容易把作品和作家的人品什么的混在一起来讨论,关于他的作品,比如一个年轻作家写了一本世界名著,结果这个年轻作家老了,或长大后根据某种通过的道德标准或法律规定,来说他是一个恶人或一个坏人,或一个流氓,或一个败类,比如汪精卫之流的人物,年轻时也是很有才气的,不能说他后来成为了某一个人,然后,他年轻时的或前历史写的东西就不好了或没有人品了,因为人家那时还小着呢。一码归一码,作品归作品,人品归人品,作家归作家。
所以,我才一直强调这个观念,作品和作者本身或现实中的人品或表现,这是两码事,有些国人就是傻傻的当成一回事,分不清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