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战国志(五)扫六合

战国志(五)扫六合

作者: ZHU_Chenyu | 来源:发表于2019-03-13 22:50 被阅读0次

远交近攻,是秦齐两国东西平衡时,基于合纵连横的天下大势制定的外交策略。即一方面通过合纵打击大国,另一方面用连横来进行对小国的兼并。

这个格局在五国合纵伐齐之后被打破,当秦成为了天下最强的国家后,特别是秦在长平之战时坑杀赵卒四十万的举动引起天下诸侯的震恐,于是秦成为了东方六国合纵攻伐的对象,秦始皇六年信陵君率领赵,楚,燕,韩,魏五国合纵伐秦,但在秦反扑的时候各怀鬼胎的诸侯军便作鸟兽散。这也是战国后期最后一次合纵。

之后秦始皇继续奉行远交近攻的战略,不断蚕食三晋的土地,秦始皇八年秦伐赵取上党;次年伐魏,取垣,蒲,衍氏;秦始皇十一年赵伐燕,秦借救燕为名再次进攻赵国,直到把漳水流域据为己有,秦始皇十三年秦再伐赵,被李牧击败,之后秦对赵的攻势虽然都被李牧打退,但每次战后自身的战损也极高。

之后秦灭六国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开始发起兼并六国的战役,由近及远,由易到难。

秦始皇十七年内史腾灭韩,置颍川郡,

秦始皇十八年王翦伐赵,遭受李牧和司马尚顽强抵抗,于是秦使用反间计说李牧拥兵在外准备造反自立,赵王中计,用赵葱和颜聚代之,李牧抗命,这等于是石锤了他拥兵自立,赵王随后捕而杀之,次年王翦破赵军,赵国亡,赵王宗族跑到代地称代王。

秦始皇二十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然而功败垂成。秦始皇大怒,派王翦伐燕,燕代联军在易水以西被攻破,次年再大举伐燕,攻下燕都蓟,燕王喜逃至辽东。

秦始皇二十二年王贲伐魏,引河水倒灌都城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亡。

同年秦始皇派李信蒙武伐楚,楚将项燕争取主动权使用围点打援的战术,他先进攻南郡,李信派大军来救后被项燕击破。次年秦始皇派王翦用六十万大军进攻楚国,楚师节节败退,秦始皇二十四年秦攻破楚都寿春,置楚郡。

秦始皇二十五年,秦始皇派王贲伐辽东,俘虏燕王喜,置辽东郡,之后调转兵锋伐代,俘虏代王嘉,置代郡,代国亡。

秦始皇二十六年王贲从燕国南下攻齐,俘虏齐王建,齐亡。秦始皇认为此功劳盖过三皇五帝,遂在咸阳称皇帝,战国时代落下帷幕。

至此,秦始皇花了十年时间把六国依次灭亡,值得注意的是,灭六国的军功中王翦王贲父子独占了其五。王翦也因为灭六国之功位列战国四大名将,其余三位是李牧,白起和乐毅。李牧在廉颇时代驻守赵国北境,使匈奴不敢南下,在长平之战后秦军战无不胜,只有李牧扶大厦之将倾,以一人之力帮赵国续了几十年的命。白起是战国时代杀人最多的将领,可以说此人是秦军功爵制下的终极产物,秦孝公变法后整个社会的晋升手段只有在前线立军功,并且以人头结算,此人就是从行伍出身,靠着一场场战役用人头堆积起了自己的上升之路。乐毅在五国合纵伐齐时连下齐七十余城,打破了秦齐两强对峙局面。

相关文章

  • 战国志(五)扫六合

    远交近攻,是秦齐两国东西平衡时,基于合纵连横的天下大势制定的外交策略。即一方面通过合纵打击大国,另一方面用连横来进...

  • 叹千年

    三皇五帝战蚩尤,东西两周百国建, 春秋五霸称华夏,战国七雄扰中原, 纠纠秦风扫六合,始皇挥师封泰山, 王候将相宁有...

  • 七绝 秦始皇

    胸怀天下志四方,劲扫六合噬八荒。 一枕沙丘长衔恨,缘何刘季坐未央。

  • 大风歌.怀古

    秦皇扫六合 一统灭战国 汉武独尊儒 北伐破匈奴 唐宗安四方 贞观太平歌 宋祖释兵权 文治天下同

  • 七大战国之一魏国灭

    这里的魏国指的是战国时代的魏国,三晋之一。《大秦帝国》读至尾声,秦国已经蓄势待发,扫六合之势势如破竹。先后灭了偏好...

  • 原创 问题思考

    古风·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

  • 易水寒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玉肌枉然生白骨,不如剑啸易水寒。 战国时期,秦王嬴政扫六合,一统天下,结束了...

  • 他是统一中国的功臣,可惜做了这些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熊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古风》道尽了秦王统一中国的霸气雄姿。战国时...

  • 古文笔记--谏逐客书

    事情的开端是在战国末年,秦国的铁骑即将东出函谷关,踏取扫六合并天下的宏图。沿着黄河东进,首先碰到的是韩国,搜一下...

  • 相对论②︱一句话讲清经典物理学大趋势——都TM一回事儿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李白《古风·秦王扫六合》 1|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战国志(五)扫六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nyx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