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婆媳畅谈(二)
婆婆接着说:“举科他爸活着时,在汉中做生意,日子还能过得去。他在汉中还供给外甥上学,可惜举科上学时间太短,只上了两年。外甥上了八年学,有文化。”
二姐给婆婆茶壶续了热水,婆婆端起茶壶喝了两口水,继续说:“1932年,举科的爸爸从汉中回来,要带我和四个孩子去汉中。那天,我去村东头大嫂家,与大嫂、大哥告别,第二天就准备起身去汉中,怀里还抱着小女儿金仓,谁知回到家,就见在后院躺椅上休息着的举科他爸爸不行了。唉!害怕的瘟疫,传染的很快!”
1932年,陕西大瘟疫非常可怕,据陕西志记载:
陕西的疫情是1932年6月19日,最先在潼关东关车站发现的,到了7月,已传染华阴、华县、澄城、朝邑、临潼、西安。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饮用或者食用被病菌污染的水或食物而感染。人感染霍乱后有两个明显症状:一是腹泻加呕吐,严重者甚至出现便血、吐黄水;二是小腿肚转筋,耳鸣口渴,呼吸急促,表情呆滞,眼窝塌陷。如果得不到及时救治,病人很快就昏迷死亡。
这次霍乱很可能是沿着陇海铁路从外省输入的,因为陇海铁路此前一年刚刚通到潼关。而疫情在陕西境内的传播,也明显呈现出沿着交通干线、自东向西、由城而乡蔓延的特点。1932年陕西的公路事业为病毒迅速传播提供了便利。
霍乱往往是一人患病、全家难免;一家患病,全巷遭殃。疫情最终波及西到宝鸡,北至榆林,南抵安康。之所以会如此严重,除了医学知识匮乏、医疗条件较差,也与水旱等自然灾害有关。
自1921年后,陕西进入了一个长达十年的干旱期,1928年春到1929年秋更是出现了长达600天的极端干旱天气,导致了陕西近代史上著名的“民国十八年(1929年)饥馑”。旱灾,不仅使污染物集聚不散,也使关中百姓吃不饱饭,身体素质下降,抵抗力弱化。
为应对这场瘟疫,当时驻陕的杨虎城将军宣布成立临时防治霍乱委员会,改西安市平民医院为西安临时防疫医院,并在疫情较重的地区成立临时防疫处。防疫医院对军队、政府人员和平民注射霍乱疫苗,印发诸如提醒注意用水、严防苍蝇、禁食生冷、隔离病人等传单,命令各地开展卫生清洁运动。
为有效切断传染链,政府部门进行了交通管制,长途汽车暂停;陇海铁路局更加严格的措施:暂停由河南阌乡开往潼关的列车;对列车隔日消毒一次;设检验检疫所检查来往旅客;严禁商贩售卖一切瓜果冷食;设立临时隔离所收容患病的旅客;对车上的饮用水消毒。可见面对传染病,隔离、消毒都是有效的、必须的措施。
疫情持续了4个月才渐渐散去。虽然后果惨烈,但却推动了陕西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
疫病过后设立陕西防疫处,防疫处第二年还设立了附属医院,几经变动并延续至今,成为西安市第八医院,也即陕西省传染病医院。该院如今的院徽上面,依然写着1933的字样。
为什么陕西会爆发如此恐怖的灾难呢?
第一,天灾。从1928年开始,陕西全境降水开始出现明显不足。以陕西西安市为例,1932年西安市的降水量只有285.2毫米,比西安历年500~700毫米的降水量相差甚远。因此,降水量少成为旱灾之年的最大原因。
更残酷的是,这场降水量少的旱灾并非仅一年,而是持续了5年。大面积旱灾的出现,使得农民无法播种,已种的粮食也大面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而同时伴随着旱灾的,还有蝗灾、狼鼠灾、瘟疫、霍乱等灾难。据不完全统计,仅霍乱造成的死亡人数,就高达10万余人。
第二,除了天灾,当然也就是人祸。如果说天灾我们尚能自救的话,那么人祸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就完全无能为力了。1928年到1932年的5年大旱期间,正是民国时期中国最为动荡的年份。陕西城头变幻大王旗,先后经历了刘振华、冯玉祥、吴新田、宋哲元等军阀的统治。
这些军阀为了维持统治,争夺地盘,筹措军费,不但向老百姓摊派了极为沉重的苛捐杂税,而且还强拉壮丁、摊派徭役,甚至直接将百姓送上战场。面对灾荒之年,这些军阀不但没有组织百姓赈灾,反而变本加厉,更加残酷的向百姓摊派。军阀的行径自然进一步加剧了大灾之年的灾难程度。
没有稳定的秩序,救灾自然也无从谈起,正是天灾人祸的共同作用,才导致上千万的百姓流离失所,无数人家破人亡。
1932年,腊爨(cuan)一家逃荒到西安城隍庙要饭,也就是旱灾引起的。
1932年的关中大霍乱,患病人数有50万,死亡人数约20万,死亡率在40%左右。
这场瘟疫,致使关中好多人家失去亲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