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出诊箱
文/朱克春
父亲是解放前出生在大山里的娃,我祖父行医江湖,整年不着家,祖母裹着小脚干不了农活儿,父亲是个独生子,家里的活儿都是他干。一则没时间,二则没钱,所以父亲没怎么上过学。那时候只有私塾,父亲只断断续续读了两年私塾,能识些字。祖父暴病突然离世,邻里乡亲家里有人生病了就来请父亲医治,可父亲会的很少,怎么办呢?说来我还很敬佩父亲的,他白天干活,晚上自学医书典籍,一边学理论,一边实习,没多久他就接过祖父的接力棒,开始了他悬壶济世的一生。
我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我记事后的印象里父亲很少在家。最深的印象是看他肩上背着出诊箱翻过老屋左边或者是右边的山梁远行,最最深的印象是看到他从山梁的羊肠小路上回家,那是我们最最兴奋的时刻,一个个像燕儿似地飞过去迎接他。他出门时出诊箱里装满了各类药品,但回家来箱里却装满了我们爱吃的零食:花生、瓜子、核桃、糖果、柿饼、米花糖,随时令不同而异,不论是什么都是我们难能可贵的美味,是那个年代的农村孩子都奢求的。每次都不用抢,父亲会平分给每个人。
图片
听母亲讲,1951年公社正是用人之际,就招父亲去公社卫生院工作,家里事务都落到母亲身上。母亲白天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晚上回家喂猪喂牛喂羊喂我们一帮娃子,还要浆洗缝补。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母亲也成了半个医生,邻里乡亲有个头痛脑热的都来找母亲看,母亲很乐意且分文不收。
印象较深的是父亲很少在家过年,越是年关他越是忙。他要是能在家过年我们都特别开心,他会教我们写春联(自编自写)、画年画、扎花灯笼。我特喜欢跟父亲划拳喝酒,父亲海量,从来也没醉过酒,倒是我自己每次都喝得晕乎乎。
父亲经常夜里出诊,这是我们最担心的。有一次夜诊回家的路上出事了,天太黑,手电筒又没电了,父亲掉进几米深的一个山坑里,没人知道,等到第二天还不见回家,我们就去找人,听到有人在哼,寻着声音找到遍体鳞伤的父亲,父亲的左眼角插了一根柴棍,破坏了那里的神经,从此后父亲的左眼连同整个左边脸一直抽搐,越抽越严重。
图片
听母亲讲,有一年天花病大流行,父亲一直在外救治他人,没顾上家人,等他回家时看到家里的三个孩子都传上了,高烧不退,可是出诊箱里空着,药都用完了。
在我四岁那年冬天,母亲没顾上给我换棉衣,父亲又不在身边,大雪纷飞,我还只穿着单衣,一下子冻病了,那时候乡下医疗条件还较落后,没有静脉注射,只能肌肉注射,每天两针,臀部肌肉都打成硬块了,父亲很心疼,每次给我打针都含着泪,打完后总把我背在背上让我嗲一会儿。我每天都要喝中药,一大碗,很苦,每次喝完后父亲总要打开出诊箱给我拿一粒冰糖让我含着。我家姊妹八人,二男六女,我是最体弱多病的一个,父亲总是最关照我。我家是个独户人家,要到大村子去得走三四里的山路,且上坡下岭的。若是生产队放电影,父亲就带领我们去看。山路晚上不好走,妹妹们都是自己走,父亲总是背着我走。后来等我长大了,发现父亲的背驼了,我一直觉得是背我给压的。
图片
父亲义务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徒弟,肩背出诊箱的人也就多了起来,遍布了两个大的乡镇,解决了当时医生稀缺的难题。那时山里的医生是内科外科中医西医一担挑,父亲是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一生都在学习,在提高。
我记得父亲的出诊箱有半年没有背起过。那是他的长子(我的大哥)二十三岁在修襄豫铁路时出了意外事故,父亲失去了长子,悲痛万分,卧床不起半年之久。后来看到那么多人前来请他看病,父亲强撑着背起了出诊箱又上路了。父亲走路远不比从前,很艰难地跋山涉水,还是那个出诊箱,却感觉它变得很沉很沉了。
图片
1985年的11月,天干物燥,寒风呼啸。我们有的在外地工作,有的在上学读书,母亲去右边山沟洗衣取水去了,父亲又一次出诊了,家里没人,不知什么原因家里起火了,熊熊烈火很快将四间土坯房毁于一旦,特别是存放在楼上的父亲读过的线装药典也葬身火海。父亲这次出诊走了三天,他返回家时,在后山路上就看到残垣断壁似的还冒着浓烟的房屋。我接到电话后从单位飞奔回家,拐过山包就看到房屋被烧的惨状,见到父亲后,他抱着我痛哭,我安慰父亲说:“别太难过了,万幸的是家人都没事,后面的事有我在。”我知道这场大火烧掉的不仅仅是一座房屋,更是陪伴了父亲一辈子的家园,每一寸土每一片瓦都曾被他暖得温热,房前屋后的果树、木材、经济林、菜园都与他有着无言的情感,还有他精心培育的药材,还有……浓烟随北风吹散,烈火随余烬冷却。再次的打击彻底摧垮了年迈的父亲,从那时起,父亲就开始神志恍惚,但他记得老宅,经常一个人去老屋的废墟里躺着,直到家人找着领回家。
1993年冬天,又是一个寒风呼啸的日子,父亲走完了他坎坷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卒年71岁。
图片
那个伴随他大半生的出诊箱从此闲置,放在厅屋的大桌上,已经落满尘埃,但是在我的记忆里出诊箱永远都装着我那香甜的童年往事。爸爸,您的出诊箱虽然闲置了,但您的精神永存。您可曾看见,如今您徒儿们的脚步都更加匆忙而又坚定地行走在您用脚丈量过的方圆几百里的土地上?您可曾看见,您工作过的两个乡镇的百姓和全国人民一样,沐浴着新时代的惠泽,享受着强大祖国给予的医疗保障,过上了您梦想中的生活?山乡巨变,杏林春满,安息吧,爸爸!
图片
作者简介:朱克春,女,网名康河青荇。湖北省十堰市第一中学,副教授。一个终生以诗书为灵魂、与茶酒做红颜的人。《中国诗人地理》签约作家。有很多诗文在《诗刊》《湖北文学》《中国诗影响》《中国诗人地理》《人民网》《墨韵社》《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等媒体平台发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