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750469/d1296792357ac624.jpg)
单位大院里停了四辆三轮车,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已经有三四个月了。
有一天,忽然发现只有三辆了,立马告诉同事:“院子里少了一辆车唉!”
“都开走一个星期了!你呀——”
啊?这么长时间,我竟然没发现!
昨天一到单位,发现又少了一辆,还剩两辆了。问同事什么时候又少了一辆?答曰三四天了。
同一个大院里还有其他两个部门,甲部门和乙部门。今年八月份,这两个部门新分来了五个人,每天,大家在一起低头不见抬头见,但是到现在,三个多月过去了,我还没分得清这五个人谁是哪个部门的,每次遇到只是假装知道。这事我都不好意思跟别人说。
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但是好于面子,很少提及。
昨天课上,学习信封的写法,我在黑板上写了例子,然后让学生试着写给县城小朋友的信封,有好几个学生,寄信人地址写不上来。我问他,你现在什么学校?刘营伍乡郭营伍小学。答的溜溜的,但是就是不会写“郭”字,有的写成了“敦”。
学校门口的“郭营伍小学”五个烫金大字,天天见,三年了,仍然不会写。
学生随老师吗?这也能?
有时,和同事讨论起我的天天见,天天视而不见的毛病。他们说这不是我的毛病,他们也有这样的时候。不知道他们的话是不是在安慰我,但是我确实安心了不少。
有一次,领导让我拍校训。“校训”这两个字,我天天能见到,但是在哪见的,还真没记住。问了几个同事,也说常常见到,但是在哪,只能想得起是在校园里。于是一位同事帮我找,一人楼上,一人楼下,找了一圈,在我们天天走八遍的地方,一楼门厅的西墙上,赫然呈现着。
看来,这毛病真的不只我有。
为什么会这样?凡事要找出原因的职业病又犯了。
思来想去,忽然想起了一件事。
有一次培训时,老师出示一段视频,是打篮球的一段,老师让我们观看时找出黄队传了几次球,视频播放完,我们都正确地数出了次数,十一次。老师说数得真准确,但是在这个打球的过程中,你发现出现过什么特殊的或是搞笑的事情了吗?在场八十几人都摇头,表示没看见。老师说,有看见大猩猩的吗?学员们愕然。大猩猩,不会吧,也太低估我们的智商了。老师说那么我们重新看一遍吧。在球传了没几个的时候,一只大猩猩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地登场了,而且在画面的正中央,还做了几个搞笑的动作。学员们唏嘘不已。
老师说,这是因为我们的有意注意太强大,削弱或是消除了无意注意。
这,大概就是我们天天见,天天视而不见的原因。
有时,我们骑车在路上,若是心无杂事,常常会看到路边的柳枝柔了,小草绿了,小花开了,甚至会看到路上的行人衣服的颜色和款式,脸上的表情和眼神。若是心有所思,就会连对面来车都没看见。
这或许也是有意注意削弱了无意注意的原因。
教学中,带着问题去阅读的提出者,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在教学中,上课前,先设计一个另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当然应与本节课的重点有关,讲完后,让学生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是不是效果更好?
以前,一直深信教育心理学老师的一句话,“初中生适合有意注意记忆,小学生适合无意注意记忆”。现在想想,也不尽然。那么,就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吧!
虽然,这种现象早有先哲总结成了成语“熟视无睹”,并且,这种教学模式也不是创新,但是于我,却是一种更新一级的认知。“带着问题去教学”,我好像真的理解这句话了。
从今天的课开始,试试这种教学模式。好好利用一下天天见,天天视而不见的现象。期待有所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