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育儿书籍里也会提到做家务的重要性,我平时在家里也会邀请孩子和我一起做家务,孩子小的时候特别愿意干家务。但随着年级越来越高,作业越来越多,孩子会干的家务活儿越来越多,现在基本上喊不动他干家务了。
杨霞老师在《不抢跑也能超越》中有一个观点:孩子写作业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如果孩子的手指从小没有得到过充分的锻炼,写作业对孩子来说就是一项难度非常大的任务。如果孩子从小就参与到择菜、包饺子、打地、洗碗等家务活中,就能得到很多动手的机会,既能让孩子体验家务的琐碎,也能让孩子自愿坐下来学习。
这是因为人的大脑天生需要在脑力和体力两种劳动中转换,当体力劳动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然就愿意进行脑力劳动。
她说很多去找她咨询的家长和孩子,她都建议:让孩子去包饺子、去择菜、去打球……去做一切能充分锻炼手部力量的活动。只有孩子的手部肌肉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写起字来才不会感觉到累,才不会对写字有畏难情绪。
书中这部分的内容,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小的时候,家里家外的活儿永远干不完,不论是上学日还是休息日,妈妈总会安排一堆事情让我我做。大到栽秧割麦,小到喂鸡收衣,从早 一睁眼到晚上闭眼前,妈妈总会找到需要我干的活儿。
我记得自己为了逃避那些永远也干不完的活儿,总试图拿“我要读书,我要写作业”做挡箭牌,可是妈妈也总会说:“读书、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吃饭、要穿衣,要钱上学,就得先干完家活儿,不然就不能去读书、写作业”。
在我的记忆里,读书和写作业的体验感,总是远远优于干活的体验感,所以我很小就明白那些不用种地的人,生活一定比种地的人要好,所以早早就立志:好好读书,跳出农门!
那个时候我所接触到的教育资源确实不怎么样,整个小学毕业的时候,都没有真正写过一篇作文……就这样,我也还是通过努力学习而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国家饭。
我曾埋怨母亲对我的“狠”,曾讨厌农村那些活儿的“累”,但却不得不承认,那些我至今想起来还深感讨厌的农活,让我早早就得到了多种锻炼,尝到了生活的苦,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在它们的衬托下,学习变得比一切都更加轻松,是它们,促使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通过《不抢跑也能超载》这本书,我又有了新的认知,得到了更科学的理论支撑。
如果小时候我仅仅只知道农村苦、干活儿累,却坐不住,学不进,那我的命运一样改变不了。正是因为那些户外的农活儿、室内的家务,让我从小得到了很好的视觉锻炼,也得到了很多动手的机会,所以学习和写字的时候才不会累、不会烦,才会对学习一直保持了兴趣。
我想,这可能也是很多寒门子弟之所以能够跳出家族循环的原因之一吧。做家务,让孩子动手劳动,在家庭教育中应该放在首位,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都能尽早地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家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