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艺术之家散文读书
浅谈中国的莲文化和梅兰竹菊文化

浅谈中国的莲文化和梅兰竹菊文化

作者: 木易国强 | 来源:发表于2022-10-03 19:24 被阅读0次

文/杨国强

有人说莲文化始于周敦颐的《爱莲说》,梅兰竹菊文化始于黄凤池的《梅兰竹菊四谱》,其实这是错误的。

从隰有荷华,到侯栗侯梅,到绿竹猗猗,到滋兰九畹,到菊有佳色,从古老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到周敦颐的《爱莲说》,到黄凤池的《梅兰竹菊四谱》,先人们种下了种子,后人们悉心培育,最终让她们绽放出了璀璨的、不朽的精神之光。

梅之精神,在一个清字。

清是什么?清是不浊、不染、不赘。

梅以雪为友,以寒养身,所以不染不尘。

人也是如此,追求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人,只会惹来一身浊气、一身赘物,最终难免堕落腐朽。只有寡欲寒身,才能保持时刻清醒,保持一身清气,才能身轻体健,神清气爽,才能体味到不被世俗所累的逍遥自在。

墨梅图 元 王冕

自古以来,爱梅者举不胜数。唐代孟浩然寒冬腊月骑驴入山,踏雪寻梅。宋代林逋爱梅成痴,留下了梅妻鹤子的佳话。大诗人陆游也曾写道:“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王安石

更无花态度,全有雪精神。——辛弃疾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王冕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崔道融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櫱禅师  

兰之精神,在一个幽字。

幽是什么?幽是自芳,也就是源自内心的芬芳绽放。

兰生于林下,伴于溪石,虽远离人迹,却清香自溢。

喜欢名利的人总喜欢在人前表现,在人后又往往做一些阴损之事,这样的人内心阴暗杂乱,又怎么会有芳香流溢?只有甘于幽静,才能心生芳菲,才能真正获得人生的乐趣与成就。

墨兰图 宋 郑思肖

爱兰者以屈原、孔子为先。屈原写道:“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孔子说:“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更说过:“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此后的追随者,诸如王羲之、黄庭坚等等,比比皆是。

兰之猗猗,扬扬其香。不采而佩,于兰何伤?——韩愈

西风寒露深林下,任是无人也自香。——薛纲

千古幽贞是此花,不求闻达只烟霞。——郑燮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苏辙

本是王者香,托根在山谷。——苏轼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杜牧                                     

竹之精神,在一个傲字。

傲是什么?傲是不屈。

竹生于山石之上,披风戴雨,却挺直有节,坚劲长青,于内虚怀若谷,于外傲骨铮铮。

人生在世,自然少不了各种磨难,有些人被磨掉了尊严,磨掉了精气神,甚至被完全压垮,自此浑浑噩噩,再没有自身存在的意义。他们缺少的就是这一个傲字。傲不是高傲,是源自谦逊的不屈不挠,是战胜一切磨难的武器,也是保住自我本真的秘诀。

墨竹图 宋 文同

古人爱竹,诗经可寻。《淇奥》开篇就说:“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是把竹比作了君子。东晋王徽之爱竹如命,曾言:“何可一日无此君?”白居易以竹为师,作《养竹记》,称“竹似贤”。苏东坡也是一生爱竹,他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郑思肖写下《爱竹歌》,自称“朝朝暮暮看不足,感得碧光透双目”。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王安石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徐庭筠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

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张九龄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刘禹锡

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邵谒

菊之精神,在一个淡字。

淡是什么?淡是淡泊。

菊生于疏篱之畔,不惧风雨雪霜,不与百花争艳。

不惧、不争就是淡,这是性情的最高境界。性情急躁的人急功近利,粗暴行事,多不能长久。性情柔弱的人举棋不定,畏首畏尾,也走不太远。性情豪放的人不拘小节,易误入歧途。性情薄凉的人只求自我得利,难为人所容。只有性情淡泊的人能看得更远,看得更清,不为外物所扰,不为执念所困,既能守住自我,又能与人为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绝非虚言。

秋菊图 明 唐寅

爱菊之人,以陶渊明最广为人知,一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道出了恬淡二字的最高境界。宋代欧阳修爱菊种菊,曾写下十四首菊花诗。同为宋代的李纲、史铸也是有名的菊痴。可以说陶门雅客,代代不绝。

菊花自择风霜国,不是春光外菊花。——杨万里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元稹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唐寅

菊花如端人,独立凌冰霜。——陆游

花之高洁,莫过于莲。

什么是高洁?清为神,幽为心,傲为骨,淡为性。

莲生水央,不枝不蔓,中通外直,其清丽不尘,幽雅独芳,傲然凌波,淡泊宁静,可谓兼有梅之清、兰之幽、竹之傲、菊之淡。

一身清气,幽心自芳,傲骨铮铮,淡泊为性,以和为贵,以廉为宝,倘若我们能做到这些,又何必蝇营狗苟,外屈于人,内屈于己。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自古以来先人们所追求的完美品格。

芳塘净植 明 文徵明

李白爱莲,以青莲自喻,号青莲居士。宋代周敦颐以莲为花中君子,辟池种莲,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纵观古今,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佛家,都对莲极为推崇。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屈原

唯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李商隐

泥根玉雪元无染,风叶青葱亦自香。——范成大

览百卉之英茂,无斯华之独灵。——曹植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高蟾  

最后,让我们欣赏下周子的这篇千古名作《爱莲说》吧。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相关文章

  • 浅谈中国的莲文化和梅兰竹菊文化

    文/杨国强 有人说莲文化始于周敦颐的《爱莲说》,梅兰竹菊文化始于黄凤池的《梅兰竹菊四谱》,其实这是错误的。 从隰有...

  • 浅谈中国的文化

    在中国,文化原来是指社会意识方面的精神财富,可演变到如今,却泛指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事实上,今天的中国...

  • 悦荷-秀娟书画-梅赏

    梅兰竹菊四君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深远。plum blossom, orchids , bamboo and ch...

  • 浅谈中国酒文化

    自杜康造酒以来,随着酒的生产、储存与品尝,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酒文化。 不知道哪一天在微博上看的了一篇文章,满...

  • 浅谈中国香文化

    浅谈中国香文化 香文化,如今听起来已不陌生。尤其是随着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浪潮。香已经不仅仅是被搁置庙堂或厕所的“味...

  • 浅谈中国股权文化

    在股市,永远是看多者众,看空者寡,中国尤甚。同时,政府部门常常做一些蠢事,硬撑股市,美其名曰“保护小投资者”。难道...

  • 浅谈中国的酒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朝,夏朝的国君“杜康”,他发明了酿酒技...

  • 浅谈中国的厕所文化

    纵观中国上下5000年历史的文化,文明进步最快莫过于厕所文化,从原始随地到人群集居时旱坑水厕,都是因为经济发展而决...

  • 《浅谈班级文化》

    《浅谈班级文化》 8月4日下午,我有幸和老师们一起来到夏津一中聆听了,童其琳老师的《浅谈班级文化》。...

  • 《浅谈班级文化》 8月4日下午,我有幸和老师们一起

    《浅谈班级文化》 8月4日下午,我有幸和老师们一起来到夏津一中聆听了,童其琳老师的《浅谈班级文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谈中国的莲文化和梅兰竹菊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opea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