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时:50分钟
·进度:第04章《人格与情景:一键切换行为风格》
要点总结
1. ""自我监控程度"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具体指什么?
“自我监控程度”也属于人格建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动态维度。我们自身自我监控程度的不同,会直接表现出世界观、价值观甚至幸福感的不同。高度自我监控者很在意别人的眼光,其行为反映了社会规范和所处情境对他们的期望。低自我监控者不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引导其行为的是他们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而不是情境对他们的期望。
2. 为何高自我监控者与低自我监控者看待世界方式如此不同?
实验证明,当被要求列出自己的特征时,高自我监控者倾向于说出大家都能看到或感知到的方面,比如他们的身体特点、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低自我监控者则倾向于说出他们的内在特性,比如他们的价值观、偏好和人格特质。所以高自我监控者像洋葱,可以层层剥开,却没有什么本质的自我;低自我监控者像鳄梨,永远有一个恒定不变的坚实内核。
3. “自我监控”的压力来自于哪里?
先理解一个概念,叫“情境压力”,是由人格心理学创立者之一的亨利·默里(Henry Murray)提出的,指的是不同情境所产生的强烈的规范性压力。每个人都会感受到不同的情景压力,实验证明越是正式的情景,我们感受到的自我监控的挑战与压力越大。
4. “自我监控程度”到底是不能变?还是不想变?
高自我监控者可能既具有根据情境改变自我表达的倾向,又具有这样的能力;而低自我监控者可能既没有做出改变的倾向,也没有这样的能力。
5. 我们在主动调节“自我监控程度”中要注意什么?
不要忘记这是一个动态调节的过程,任何人在同一时刻都同时具备高自我监控与地自我监控的可能性。简单地比较高自我监控与低自我监控,会使人们认识不到每个人的身上可能同时活跃着这两种自我表达的模式,降低我们对环境的判断能力,与积极调节自我的能力。
个人感悟
继上次的“五大人格特质”之后,作者又提供了一个新的组成人格建构的维度——“自我监控程度”。
当我再次看到文中那个关于朋友来家做客的案例时,还是不由自主地会心一笑。在这个案例中,一个高自我监控者会首先希望把家里收拾整洁,做好充分准备,然后再开门迎客;而一个地自我监控者则会认为把日常的模样呈现给朋友,才能表现出自己与对方的亲密关系。我是这个案例中的地自我监控者,而我的夫人则是案例中那位期待准备周全的高自我监控者。目前的结果是,虽然我会在朋友到访之前主动帮助她进行一些简单的打扫与准备,但是我也会在朋友到访后找机会暴露一些我们生活原有的样子。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充满矛盾的情景还有很多。我曾经也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对夫人的行为加以评判,并且困惑为何她不愿“诚实”地表现出我们本来的生活状态。但后来在夫人的提醒下,我发现自己也不是一个纯粹的“低自我监控者”,也无法做到我自己期待的那样的“诚实”。很显然,我们都时刻处在同时具备两种自我监控程度的状态下,只是相比下来,彼此之间的相对值之间存在差异。但我们从来都没有绝对值之间的差异。这些差异之所以是动态的,是因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什么时候需要体现原则,什么时候追求实效性,这两个问题本来就是很动态的。几乎没有正常人人可以做到对所有问题一视同仁——在所有问题上都僵硬地恪守原则,以及极致地追求实效性而置任何原则于不顾。
识别自己与他人的自我监控状态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如果感兴趣地化,可以找些相关测试看看自己目前的自我监控水平——是更加地自我还是更在意外界环境?这里有两个小测试,可以玩玩:一个是相像一下,对面站着一个朋友,你需要在自己脑门上画一个Q给他看,你画出的Q尾巴朝哪面?另一个是,回想一下,每次你吃牛排或者任何需要调料的事物时,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假思索地加入自己喜欢的蘸料还是先品尝下食物的原味?
对于一个自我监控程度相对低的人来说,他的Q尾巴朝右,他极少考虑食物的原味,喜欢直接将它们放在自己一直以来就喜欢的蘸料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