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态实在是很容易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广告词、新闻、自媒体、广播、短视频、电视剧等等内容的无限量投送,总是会引得我一阵莫名的心烦。
或许这就是内向型、高敏感人格的缺陷,对待环境刺激过度应激,需要耗费相当多的精力去应付。我尝试变得外向,去认识很多的同学,去加入他们的文化圈,去看他们看的电视剧、玩他们喜欢玩的游戏、参与其中……
存在性危机就是这样诞生的——当我发现我难以融入某个集体,我就开始疑问: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要去做什么?
谢谢这些提问,也谢谢这个环境的高度包容。即便我没有很好的融入,也能存活下来。但精神有时候难免会面临巨大的恐惧,紧张,孤独。昨晚看了《2022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报告,开始在想我是不是可以开始考虑写这种东西了。
人在生长的同时也死亡着,再相聚的同时也告别着。我们不断地重新认识自我,而社会系统来不及及时更新我们的个体记忆。可以想象当互联网蓬勃发展到一定境界,任何一个人都是可以建成一个数字博物馆的——从那里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出生、成长、教育、工作、婚恋、生育、疾病、丧葬等信息。
之后的社学会研究,基本上借助这样的数据库和类似于chag gpt的AI便能完成一份质量较高的研究报告。哲学需要发展到更高的境界去回应这些技术伦理。
我想说什么呢?我又产生应激反应了。对象却是一个宏大的、难以描述的社会群体。这种愤怒背后的无力感让人心生恐惧,乃至于想到了自我的毁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