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大跃进(五)
陈清水搭乘曹淑章撑来的小木舟回到家里,刚一进门便看到妻子抱着小儿子正在喂奶。他走过去接过孩子使劲在他的小脸上亲了两口,然后抱着他走进母亲的房间里。此时母亲正在给女儿星星缝制小棉袄。李昌云看到儿子走过来急忙问:“怎么?决口堵上了?”
“堵上了,如果堵不上我也不能回家呀。这决口真大,好多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堵牢,费死劲了!”
“堵上了就好。这是天灾呀,多少年没遇到过了,就是咱们逃荒那年也没有这么大的水。我看今年秋季作物又没指望了。本是苗全苗旺一派丰收在望,谁知突然来了这么一场大水,所有庄稼全被大水淹没,绝产是定而不可疑的了。”李昌云说完叹了一口气。
“绝产不会,水稻不怕淹,大水退后水稻还会长起来,还有收成。其他庄稼不好说,能剩下的可能性不大。”
李昌云说:“你说的也不对,水稻在水中浸泡时间长了也烂秧,三天两天可以,一架十天半月任什么庄稼都活不了。”
“那怎么办?”陈清水问。
“有办法,赶紧打堰从稻田地里排水呀!大河决口只要堵上了地里的水很快就会耗下去。这时候一定抓紧安排人打堰,然后架上水车尽快排水,要黑白不停,这样还能保住稻苗不死。”
这时董晓丽走进门来,她听到婆婆的说法很是兴奋,说:“妈说的是个可行的办法,村里还真得抓紧组织劳力打堰排水。”
李昌云说:“这当口恐怕不行,决口刚刚堵上,水势还很大,就是下坡打堰人们连田埂都找不着,如何动手?不行不行。等两天吧,等到水位下耗再干不迟。”
“对!说的也是。那就等两天吧!”董晓丽说。
陈清水把儿子交给了妻子,然后说:“你看着孩子吧,我趁这个空去受灾严重的几家村民那儿看看,安慰安慰他们。”
“去吧,看看也好,都是乡里乡亲的,再加你又是一方父母官,理应关心百姓疾苦。”
陈清水听后点点头,接着挽起裤腿,左手提留着一双布鞋开始蹚水去各家走访。
陈清水走出院门来到大街上。大街上依然水深没膝,浮萍草,葫芦叶,还有从各家院子里漂出的烂草破布等挤满水面,一片脏兮兮的样子。
陈清水在水中走了一段路,很快来到曹世军家。只见曹世军家屋门敞开着,地上积满了雨水,屋子里一个人影也没有。再看天井里,晃晃悠悠漂浮着几根木棍,院子东南角上有一个不大的麦秸垛也被洪水托起,水面晃动,麦秸垛也跟着不停地左右摇晃。
陈清水见状长长叹了一口气,然后又走向另一家。就这样一连走访了十来家,情况都大致相同。唯一令陈清水心安的就是没有谁家房子被泡倒,更没有人员伤亡。最后陈清水来到姓刘的一家查看,发现这家情况有点糟糕,低矮的土坯房被大水泡塌了一角,屋面也塌下来一块,好在房子没有倒。陈清水心想,这家房子不能再住人了,屋墙浸透了水,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
最后陈清水来到村仓库大院。这大院里住着十几户人家,他们都是避水的。这些人家都是无处可去的,村里只好安排他们暂时住在大院里。
说起这个大院,它是解放后没收的大地主家的。院落挺大,占地足有三四亩,有东西配房,院基很高,离地面足有两米,就是为了躲避大水才抬高的。今天好了,这高台子派上了用场,十几家遭灾的人家因此有了安身之所,再不受洪水困扰了。
陈清水一一询问了大伙的生活情况,人们都表示很满意,说十分感谢村领导的照顾,能给遭受水患的村民找到避难所,令人感动。
陈清水说:“不要客气,应该这样做。你们就安心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吧,等大水退去再搬回老家。现在该干嘛干嘛,不要有想法,更不能闹情绪。”
一个姓杨的大爷说:“说得对,不能闹情绪,住这里就跟住在自家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说实在的,这已经百成了,要是在旧社会谁问你的死活?饿死就饿死,淹死就淹死,没谁管,更没有当官的来嘘寒问暖。”
陈清水听了点点头说:“对呀,新社会就是好,党和政府时刻关心着老百姓的疾苦,有灾有难政府管,老百姓以后再不会受苦受难了。”
“对对!”人们异口同声地说。
陈清水在大院逗留了好大一会儿,直到快吃中午饭的时候他才告辞回家。
这次水灾是前所未有的,临泗乡绝大部分村庄都没有幸免于难。由于大堤决口,泗河下游的庄稼几乎全部遭受到灭顶之灾,高粱、大豆、地瓜已全部腐烂发臭,只有个别地块种植的水稻还有一线生机。接下来的工作就是迅速组织各村积极开展抗涝排水工作,尽最大努力挽救秋季作物,争取把损失减少到最低,让庄稼多少取得一些收成。
陈清水至此每天都与政府一班人深入各村指导抗洪救灾,每天天不亮就出发,一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到工作驻地。
泉洼村受灾最严重,也是最早开始排涝行动的村庄。人们看到水位有所下降便全民出动围堰排水抢救庄稼。
董晓丽是妇女主任,也是干部家属,她第一个行动起来带领几十名妇女在田间地头架起水车黑白不停地抽水排涝。她白天拼命地干,夜里也加班加点。就这样几天过去,大部分稻田地都排干了水,稻苗重又露出笑脸。
水位在迅速下降,大街上已经看不到有积水了,只剩下满街的泥泞。人们没有水靴,走路全部打着赤脚,走一趟满腿沾满黄泥,弄不好还可能被泥泞中的利器划破脚掌。可这些困难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劳动热情,每天都是按时出工收工。
季节转眼到了立秋,白蜡园子里此刻已很难看到幸存的大豆和高粱,看见的只是满眼翘起的黄土块和大水过后疯长的芦苇荒草。田野里只有稻子还焕发着生机,存活下来的稻谷努力支撑着沉甸甸的稻穗,尽管抵不过风调雨顺的好年月,可也向人们昭示着庄稼并没有绝产,一亩地还有二三百斤的产量,应该是不幸中的万幸。
秋收很快完成,泉洼村尽管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可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每人还是分到了一百多斤水稻,加上今年小麦的丰收,家家户户还是存有不少口粮,不必担心挨饿受冻。只有极个别的农户有些可怜,他们因为大水来得突然没来得及转移粮食,结果粮食都被大水浸泡发霉变质,吃饭成了问题,其他人家吃喝不用担心,因此泉洼村老百姓对生活还是充满信心的。(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