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赞我(zaneds.com)独家冠名】

今年在《我是歌手》的舞台上,张韶涵穿着一身精灵裙装再次演绎11年前的经典曲目《梦里花》时,时光迅速倒转,将我们的记忆拉回到十几年前。
2008年凭借电视剧《公主小妹》大火之后时,她的母亲却给了她致命一击。
因为家族心脏病复发赴加拿大治病,而当她在治病期间,母亲婚内出轨,转走她所有的积蓄,将她从豪宅中赶走,并让她每月支付约100万元人民币的养老费。而后,离异的张父张母又携手控诉女儿弃养。舅舅也来指责,说是她雇人来殴打她的父母。
一时间,“弃养、不孝、吸毒”的负面新闻让事业如日中天的张韶涵,霎时,所有的,一切崩塌。
张韶涵在镜头出面澄清的那段采访印象很深,最开始她还很理智地拿出尿检报告证明自己清白,但说到“家里的事,不是一天两天的,我还是希望能沟通解决”,就开始忍不住哽咽落泪,记者闪光灯噼里啪啦亮起,白色的强光将她的脸照得雪亮。那一刻,被围在人群里的她像待宰羔羊,环顾四周,无人可依。让人看了忍不住唏嘘落泪。
你最关心的人,最清楚你的死穴在哪里。最亲近的人,会把你拖进最持久的战役。
情感勒索,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治疗师苏珊.福沃德提出。《恨女人的男人们和爱他们的男人》《有害的父母》也是她的作品。

情感勒索是指亲朋好友用威胁恐吓的手段,要求我们顺从或者付出更多。“情感勒索的根源并不只是沟通方式不同,而是一方希望凡事都按自己的方式来,却因此牺牲了另一方的利益。这可不是单纯的沟通不良而已,而是双方力量的较劲。”
为什么情感勒索能奏效并且通常能维持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能对我们构成情感勒索的往往就是我们最关心的、血缘最浓的,交往最频繁的人,是我们的亲人,好朋友,同事老板。他们最清楚我们的弱点和软肋,如果他们用情感勒索的方式和我们相处,一出手就能切中要害。
你为自己慷慨又善解人意而自豪,但只要稍不顺从勒索者的意思,他们就会给你贴上自私自利的标签;如果你非常重视金钱和安全感,这些人能让你拥有一切,也能让你一无所有。
苏珊.福沃德在书中说,一段情感勒索的相处模式一般都经过了要求、抵抗、施压、威胁、屈服、重启的步骤才逐渐形成。这些特点都很明显,很多人以为自己一定辨识得出来,然而“事实上,在被它们掐住脖子之前,我们就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了”。作者说如果那些对你意义重大的人,你们的关系如果出现过以下其中的一项,就说明你已经受到情感勒索的折磨了。
①如果你不照着做,他们便威胁,要让你日子难过。 ②如果你不顺从,他们便威胁要断绝往来。 ③如果你不照着他们的意思去做,他们会直接告诉你,或暗示你他们觉得被忽视了,感到沮丧或深受伤害。 ④不论你付出多少,他们总是要求更多。 ⑤ 他们通常都假设你一定会让步。 常漠视或看轻你的感受和需求。 ⑥对你做了许多承诺,却常食言。 ⑦当你不让步时,他们就会说,你是自私,邪恶贪婪没心肝的人。 ⑧当你承诺要让步,不管你说什么,他们都会答应。如果你绝不退让,他们就马上翻脸。 ⑨将金钱当作逼你让步的利器。
从张韶涵的经历中可以看出,至少满足了①②④⑤⑦,他的父母这么多年一直在勒索她。
也许为所爱的人做适当地让步和妥协没什么,但长此以往受害者的个体完整性和自我价值感会慢慢遭受侵蚀,“每次让步后,指引我们决定生命价值及行为的内心指南针,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再也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了。” 他们的行为会让我们感到失衡、羞耻和深深的罪恶感。
每个人的体内都住在恐惧感、罪恶感、责任感这三种情绪,这些情绪如果在恰当合适的范围,是可以和平共处甚至带来的是积极的意义。然而一旦逾矩,过分地在乎这些情绪很容易被情感勒索者发现并利用。“一旦责任感超越了自尊与自我关怀,情感勒索者很快就会明白该怎么利用这一点”
1982年的张韶涵出生在台湾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有心脏病,作为老大的她,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在妈妈的饭馆里帮忙端菜收盘子洗碗。
后来在爷爷的资助下,一家人移民加拿大。可再后来,父亲生意失败,一家生活更加地拮据。那时候15岁的张韶涵就开始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送便当、刷盘子、卖奶茶,各式各样的工作她都做过。
因为年少时的经历,张韶涵责任感非常强,习惯将家人的利益放在首位而忽视了自己的需求。她自己还是一个孩子却过早地担当起了本应家长担当的责任,而她的父母不但没有尽到父母该尽的责任,还对女儿予取予求,一旦女儿有自己的打算就撕破脸做出极端的举动来。在工作中在婚姻中,我们都会相信并依赖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但是如果不会平衡责任和义务的比重,如果把事事都揽在自己身上,就会像张韶涵那样“被无法逃避的感情债和随之而来的怨恨压的喘不上气来,”

记得在家丑新闻后,张韶涵曾做客访谈节目中说道:“有一种痛,就算你很想落泪,你眼泪也掉不出来的。”

当主持人曹可凡问她:你能够原谅伤害你的人或事吗?
张韶涵说:“其实我可能再隔一天,我起来就已经原谅了吧。”然后笑了笑,继续说,“对,因为再怎么样,他们都是我的父母,我希望就是一切,都可以往好的地方发展。
情感勒索的相处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一个巴掌拍不响,而且都是从一件件小事开始 “每一天,我们都在用行动告诉别人,我们希望或不希望受到怎样的对待,不想正视什么事,会对什么事持放任态度。或许有人认为,只要采取无视或不大惊小怪的态度,别人令我们反感的行为就会自动停止”
因为对方强势的威胁和恐吓,害怕对方不高兴,于是明知道要求超出了自己承受的范围,还是继续硬撑着。怕对方走极端,而哀求、哭泣、道歉,改变计划、投降。对方知道无论他们做什么过分行为都会得到你的原谅。也许就是这样一次一次得屈服和让步喂养了张父张目两颗贪婪不知满足不懂感恩的心,逐渐形成了和父母之间“要求——施压——威胁”的相处模式。
如张韶涵这样责任感过高的人,还常常会自我勒索:极度恐惧他人的负面情绪,忍不住过度联想是不是跟自己有关。只要认为自己的要求别人有一点拒绝的可能就不会再去争取。
这些无疑给情感勒索者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机会,让他们对我们的底线步步紧逼,直至退无可退。
苏珊.福沃德的《情感勒索》这本书可以说对我们人际关系中情感勒索模式给出了细致深刻的分析。每个人都可以对照里面的内容,看看是否受到情感勒索,以及如何应对才是正确的。当我们遭遇这样的情况,应当在心理自问:
怎样才算自私?何时你才能忠于自己的欲求及渴望?
你该让步多少才不会感到悔恨和沮丧?
如果你屈服于情感勒索者,是否违背了自我?
你想减轻勒索者强加于你的罪恶感吗?
你想与另一半、父母、同事或朋友保持更密切的关系,却又受困于他们层层控制之下吗?
大众的观点常常会认为,张韶涵这样现实版的“樊胜美”是原生家庭的罪,是她的父母混蛋,《情感勒索》却说:一段关系之所以陷入情感勒索的陷阱,是勒索者和受害者双方的弱点共同造成。这值得每个人深思。
人性的复杂造成各不相同感情的相处模式,正所谓健康的亲密关系都是差不多的,既能保持人格的独立又能相互依赖,而那些坏的相处模式却各有各的病态,情感勒索就是其中一种。希望每个人带着觉知审视自己和他人的关系,走出情感勒索的迷雾,拥有甜蜜互相需要的亲密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