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一本旧书,一本跟心理学有关的书。在科学的指导下,我们或许更近距离地接近幸福。
今天,我们一起读到的是《象与骑象人》,积极心理学先锋领袖乔纳森的著作,以积极的方式面对尘世中我们所拥有所奋斗的一切,获取幸福的假设。
心理学:你不必代替他人幸福《圣经·旧约·传道书》中说到:“然后,我省察我所做的一切,以及我劳碌换来的成就,想不到切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圣经》的作者告诉我们他追求幸福的种种方法——艰苦奋斗、学习、品尝美酒,但是这些东西都无法让他满足,而且这些身外之物也无法赶走他心中的空虚感。其实说白了,他犯了常见的错误:太过用力地追求幸福。
你认为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什么,你认为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什么。
读完本书的前两章,我心中充满了的愉悦,不得不跟大家分享一些:幸福是什么,我们都说不准,但是,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有一些身外之物值得我们追求,有一部分具体的幸福是可外求的,只要你知道其来处。
也就是说,无论上帝给了你怎样一副牌,你都可以掌握其中的一部分,并且使用恰当的方法,提升自己的幸福感,这无疑是一件需要我们去学习的事情,甚至,在生命的某一个阶段,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积极心理学提出的最重要的概念,就是一个“幸福方程式”。
H=S+C+V
我们真正感受到幸福持久度(H),取决于我们天生遗传的幸福的范围(S),加上我们的生活条件(C),再加上我们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V)。
心理学家不断的研究表明,人对幸福的感受度大部分受控于基因和遗传,也就是说,你的父母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乐观与悲观,决定了你的幸福能力。生活条件,改变起来虽不是不可能,但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努力的堆积。幸福的假设,就是让我们抓住我们可控的C和V,尽自己的能力,达到幸福的上限。
经过大量的试验调查研究,心理学将自己可控制的因素分为这样几类:
1.噪声
2.通勤
3.自我掌控感
4.羞愧
5.人际关系
这里,我想重点谈谈自我掌控感。
在《最后的告别》中,提到了现代养老的一个重要方式,那就是养老院。但是养老院被大多数老人所憎恶,是因为在这里他们失去了对家的感受。家具的摆放,熄灯的时间,空调的温度,乃至喜好的味道,都被程式化取代。
大卫·格拉斯在一项研究中,让被试者暴露在间歇出现的阵阵噪声中。研究人员告诉其中一组被试人员:只要按下指定的按钮,就可以让噪声停止,但是除非万不得已,就不要去按那个按钮。结果,这个小组的所有人员都没有去按下那个按钮,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噪声,所以,他们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在噪声中集中注意力完成了高难度的拼图。而另一组无法控制噪声的人,却早早地崩溃,放弃了任务。
另一个有名的试验是艾伦·兰格所做的。这个试验是在养老院中展开研究的,其中一层的老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植物,每周一次的娱乐时间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电影。而其他层的老人,则由护士决定植物和电影。小小的掌控权最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控制权的老人活的更开心,更活跃,头脑也更清楚。18个月后,享有控制权的老人不仅身体比较健康,死亡率也只有另一层楼的一半。
好了,我终于在冗长的前奏中,回到了今天的主题上。
你可能也看明白了,想要获得幸福,要珍惜自己的自我掌控感。就如同现在大家一再吹捧的,真正的幸福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而更重要的,想要你身边的人获得幸福,要尊重他人的自我掌控感。
面对你爱的人,父母,爱人,孩子,朋友,你是不是常常剥夺着他人的自我掌控感。
身边有个朋友,我暂且叫他H。刚刚与父母旅游归来,忙不迭地向我吐糟这一路的辛苦、疲惫、不开心。H费心策划了满满的行程,景点安排张弛有度,劳逸结合,既满足了老人的体力需求,又照顾到了父母的爱好。可是,父母还是没有想象中的尽兴,在他鞍前马后的服务中,勉勉强强地点了赞。其实,这其中缘由还不简单吗?父母虽然年纪大了些,行动迟缓了些,但是他们的需求还是非常明显的,他们想掌控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旅游。
同样令H犯难的还有同去的孩子,回来后说:妈妈,我喜欢酒店的门,密码解锁,真好玩!H哭笑不得,如果仅仅是这样,到家门口住一晚酒店就好了,何必要远渡重洋,耗费物力财力呢。可是同样的,孩子虽小,他也有自己的主观认识,我们不能剥夺他的自我掌控感。
在婚姻生活中,尊重这一点更是至关重要,因为,自我掌控感关系着幸福的能力,稍有不慎,便使得你自以为是的“好”如鲠在喉。
多留一些空间给自己,让自己幸福;
多留一些选择给爱的人,让他们幸福。
在幸福这件小事上,我们都无可替代。
网友评论